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①《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②。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③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⑤,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论次:评定编次。②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宋陆游曾留蜀约十年,喜蜀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③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④泛然:漫不经心,随意。⑤更衣:如厕。
【小题1】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子写给君主的文书。
B.“冠”的意思是帽子,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后世泛指十六岁左右的男子。
C.“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也可指去当兵。
D.“翼轸”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翼宿和轸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年幼时就表现出才华,后来在麟德初年给到关内巡查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并在朝廷的策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并被授予官职。
B.由于王勃倚仗才华常常让同僚难堪,所以在后来他窝藏、杀死官奴并被判处死刑后,同僚们都高兴不已。
C.王勃在滕王阁的聚会上依旧是恃才不羁,众位客人没有能为滕王阁聚会写出序言,他毫不推辞,他的才华初现便令已经起身去了厕所的都督闫公欣赏赞叹,也给宴会增加了又一乐事。
D.王勃既才华横溢,又喜欢著书立说,曾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的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后又写出《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2)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9 05:4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注),弃妻子奔行在,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失,裂裳濡血。以策说浑城,召置幕府。东讨李怀光,奏署副元帅判官。从珹会盟平凉,为吐蕃所执,死焉。时隋婴孺,以恩授八品官。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谴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金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皆上言改修非是。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宗闵、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有诏擿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余不复改,汉等亦不罢。进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有删改)

(注)德宗出奉天:指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B.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C.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D.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幕府,军中将帅处理事务的地方,也泛指衙署;幕府中聘用的人员称为幕僚。
C.明经,原义是通晓经学,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主要考查儒家经义。
D.服除,服指丧服,古人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守丧期满后脱掉丧服称为服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隋为人至孝,对父感情很深。他的父亲路泌跟随浑瑊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扣留后死在那里,路隋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长得很像父亲,一生都没有再照镜子。
B.路隋坚守气节,不畏上官困辱。他在担任润州参军事时,受到了上司李锜的刁难,被派去管理市场,他安然坐在肆中处理事务,坚决不向李锜屈服。
C.路隋为官清廉,不收他人财物。他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时,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他都以公事不受私赠为由拒绝了。
D.路隋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他监修国史时,有人提出《顺宗实录》内容不实,他一方面为作者韩愈辩护,一方面根据事实指出错误并进行了修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
(2)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扆字祥文,宰相贽族孙。客于陕,遂为陕人。光启二年,从僖宗幸山南,擢进士第,累进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扆工属辞,敏速若注射然,一时书命,同僚自以为不及,昭宗优遇之。帝尝作赋,诏学士皆和,独扆最先就。帝览之,叹曰:“贞元时,陆贽、吴通玄兄弟善内廷文书,后无继者,今朕得之。”徙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事,自三省得宰相,有光署钱,留为宴资,学士院未始有。至扆,送光院钱五十万,以荣近司。嗣覃王以兵伐凤翔,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师果败。从天子自华州还,以兵部尚书复当国,封吴郡公。天复初,帝密语韩偓曰:“陆扆、裴贽孰忠于我?”偓曰:“扆等皆宰相,安有它肠?”帝曰:“外言扆不喜我复位,元日易服奔启夏门,信不?”偓曰:“孰为陛下言此?”曰:“崔胤、令狐涣。”偓曰:“设扆如是,亦不足责。且陛下反正,扆素不知谋,忽闻兵起,欲出奔耳。陛下责其不死难则可,以为不喜,乃谗言也。”帝遂悟。帝至自凤翔,大赦天下,诸道皆赐诏,独不及李茂贞。扆曰:“国西,凤翔为最近,迹其罪固不可赦。然尚修职贡,朝廷未之绝,无宜于诏书有以异也。”始,崔胤罢相,扆代之。胤内怨望,及是,议以为阴有党附,贬沂王傅,分司东都。胤死,复授吏部尚书,从迁洛。柳璨始附朱全忠,谋去朝廷衣冠有望者,贬扆濮州司户参军,杀之白马驿,年五十九。
(选自《新唐书·陆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B.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C.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D.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在本文中是对动荡局势下皇帝离开京城的讳称。
B.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政府高官的名称,唐时称六部的正职为尚书。
C.大赦,是赦免的一种,是指古代帝王以施恩为名,使特定犯人免于惩处的制度。
D.职贡,古代称藩属或外国按时向朝廷进贡。不修职贡意味着对朝廷不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扆文思敏捷,深受赏识。皇帝曾命学士们奉和,陆扆最先完成,皇帝称赞他是继陆贽、吴通玄兄弟之后的优秀人才;提拔陆扆为相,还破例赐给光院钱。
B.陆扆洞察局势,富有远见。嗣覃王发兵讨伐凤翔,陆扆劝谏,但皇帝没有听从,后来嗣覃王兵败,应验了陆扆的话,皇帝从华州回京之后就对他委以重任。
C.陆扆举止不当,受到猜疑。陆扆在元日那天换了衣服逃到启夏门,昭宗认为陆扆不高兴自己复位,对他有所猜忌,幸好韩偓向昭宗解释了缘由,才让昭宗醒悟。
D.陆扆虑事周全,忠言直谏。皇帝大赦天下,赐诏给各道,唯独没给李茂贞,陆扆认为李茂贞虽有罪,但他还是履行了职责,朝廷与他仍有联系,不应区别对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设扆如是,亦不足责。且陛下反正,扆素不知谋,忽闻兵起,欲出奔耳。
(2)胤内怨望,及是,议以为阴有党附,贬沂王傅,分司东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智兴,字匡谏,怀州温人。少骁锐,为徐州牙兵,事刺史李洧。洧弃李纳,挈州自归。纳怒,急攻洧。智兴能驶步,奉表不数日至京师告急,德宗出朔方军五千击纳,解去,自是为徐特将。讨吴元济也,李师道谋桡王师,数侵徐救蔡。节度使李愿遣智兴率步骑拒贼。其将王朝晏方攻沛,智兴逆击,败之,朝晏脱身保沂州。进破姚海兵五万于丰北,获美妾三人智兴曰军中有女子安得不败即斩以徇朝晏自沂以轻兵袭沛夜战狄丘复破之累迁侍御史。元和十三年,伐师道,智兴以步骑八千次胡陵,与忠武军会,以骑畀其子晏平、晏宰为先锋,自率军继之。坏河桥。收黄队,攻金乡,拔鱼台,俘斩万计。贼平,进御史中丞。明年,召还为沂州刺史。长庆初,河朔用兵,加检校左散骑常侍,充武宁军副使、河北行营诸军都知兵马使,帅兵三千度河。属朝廷用崔群为武宁节度使,群畏智兴难制,密请追还京师,未报。李㝏攻宋州,智兴悉锐师出宋西鄙,破之漳口。㝏平,加检校尚书左仆射。李同捷以沧德叛,智兴请悉师三万赍五月粮讨贼,诏拜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沧德行营招抚使。既战,降其将十辈、锐士三千,遂拔棣州。诸将闻,战愈力,遂有功。入朝,燕麟德殿,赐予备厚。册拜太傅,封雁门郡王,进兼侍中。改忠武、河中、宣武三节度。卒,年七十九,赠太尉。

(节选自《新唐书·王智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获美妾三人/智兴曰/军中有女/子安得不败/即斩以徇/朝晏自沂以轻兵袭沛/夜战狄丘/复破之/累迁侍御史
B.获美妾三人/智兴曰/军中有女子/安得不败/即斩以徇朝晏/自沂以轻兵袭沛/夜战狄丘/复破之/累迁侍御史
C.获美妾三人/智兴曰/军中有女/子安得不败/即斩以徇朝晏/自沂以轻兵袭沛/夜战狄丘/复破之/累迁侍御史
D.获美妾三人/智兴曰/军中有女子/安得不败/即斩以徇/朝晏自沂以轻兵袭沛/夜战狄丘/复破之/累迁侍御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古代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用于较重大的事件。“奉表”即“上奏章”。
B.王师,即天子的军队,杜甫有“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的诗句。
C.御史中丞,主要负责将百官的奏章呈递给皇帝等事务,职位略低于侍御史。
D.册,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书或封爵的诏书。“册拜”即以册书授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智兴勇猛敏锐,能快速行进。刺史李洧率徐州归顺朝廷,受到李纳的攻打,王智兴迅速到京城告急,朝廷发兵击败了李纳。
B.王智兴听从调遣,常能克敌制胜。接受节度使李愿的命令,率领步兵和骑兵抵抗贼军,在沛县击败了前来攻城的叛将李师道。
C.王智兴屡立战功,深得朝廷器重。朝廷出兵河朔,任命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充任武宁军副使等职;崔群请求朝廷把王智兴调回京师,朝廷没有答复。
D.王智兴忠于朝廷,主动请缨平叛。李同捷占据沧德反叛,王智兴请求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交战后,降服敌将和精兵,攻占棣州,取得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兴以步骑八千次胡陵,与忠武军会,以骑畀其子晏平、晏宰为先锋,自率军继之。
(2)既战,降其将十辈、锐士三千,遂拔棣州。诸将闻,战愈力,遂有功。

同类题5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俛、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选自《新唐书·袁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指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与“察”“举”等词意思接近。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C.尚书,是我国古代六部的长官,地位仅次于待郎,属于封建时代国家的高官。
D.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合称“东宫三少”,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他读书无须他人帮助,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申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采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兴兵伐贼。
D.袁滋为人直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耿直厚道,都很难看见他的极端情绪;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