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此词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所作。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开篇就不俗,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描绘了一副夜深人静、“缺月”孤零零地悬挂于稀疏桐树的画面,奠定本词基调。
B.“孤鸿”是本词的核心意象,无人关心独往来的幽人和缥缈若仙的孤鸿相互照应,虽为两者,实为一体。
C.下片借写孤鸿受惊吓后不断在寒冷的枝间穿梭,宁愿落宿冰冷沙洲,也不肯栖息高枝,表达内心的凄凉、惶惑与倔强。
D.本词以孤鸿为喻,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意联系起来,正是词人贬居黄州之初无所依托无可哀告寂寞伤感心境的写照。
【小题2】有人认为,“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拣”字“尽曲写之妙”,你怎么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7 01: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小题1】“东坡”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_的号,《念奴娇·__________》是他的名篇,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寄托了他建功立业的理想。
【小题2】写出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坡倾仅能偿之 (___________)
保守不敢动    (___________)
遂举以售人  (___________)
不痛心 (___________) 
此吾之所以泣也 (___________)
【小题3】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
卜居(______)阳羡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竟不索其直
【小题5】本文表现了东坡的哪些美德?从下列五项中选出两项。
A.理解同情别人
B.无私赈济别人
C.为官清正廉明
D.对人豁达大度
E.处事是非分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之:动词,到
B.汝识之乎   识:记得
C.而言之不详 言:告诉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推究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而大声发于水上
B.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
C.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余是以记之
D.①此世所以不传也 ②噌呔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荐:频仍,屡次。②伊:语助词,无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B.其占为有年 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C.农夫相与于野   忭:欢乐
D.以客而告之     属:归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人之所罕至   用亡郑以陪邻
B.可胜道也哉     隐隐甸甸
C.甲子又雨,民为未足 吾名吾亭
D.丁卯大雨,三日止 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B.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C.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D.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小题4】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气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D.《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①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①圯:yí桥。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节:节操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过分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平:平素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
【小题2】下列各项中,都能表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是
①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②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③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④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⑤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⑥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
B.苏轼认为人人都有不能忍受的事情,一旦被辱则拔剑而起,此为匹夫之勇。临事不惊,泰然能忍,心有丘壑,方为有志之人。
C.苏轼以“忍”字作为评论张良的重心,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D.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之所以能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胸怀远大的志向,张良虽然身材魁梧奇伟而状貌妇人女子,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