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糙: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chuāng):拟声词。④釭(gāng):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三句既包含词人岁月流逝的感慨,又将王长官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两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D.“逢逢”是拟声词,形容鼓声,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离别的不舍。
【小题2】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3-21 09:4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满庭芳·归去来兮

宋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①元半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制使,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②元丰三年闫九月,元丰六年闻六月,故为“再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句,于平和的语气中,传达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沉重哀伤。
B.“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句,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全句表达作者对人生坎坷、失意,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C.“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堂前细柳”惦念作者,实写“江南父老”对作者的留恋之情。
D.这首词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抒发了作者在坎坷、不幸的人生历程中,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矛盾双重心理。
(2)首句“归去来兮”与陶渊明吟唱的“归去来兮”有何不同?
(3)请赏析“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一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C.“飞雪似杨花”侧面烘托宋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未归丈夫的深深思念。
D.词的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E. 词的结尾三句作者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小题2】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从对方着笔,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