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寒食雨二首(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

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小题1】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E.“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小题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07 08:4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①履巉岩,披蒙茸 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C.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①攀栖鹘之危巢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 状似松江之鲈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C.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本是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艺”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质,成为一种文体。分“大赋”、“小赋”、“文赋”、“骈赋”、“律赋”,苏轼的《赤壁赋》是文赋的代表。
B.望:月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C.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
D.《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都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贬所所作,表现的是一种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胸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小题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
B.“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C.“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作者撷取萧瑟秋风、纷飞落叶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慨叹被贬后的无聊,以哀惋的笔调道出人生百无聊赖之情。
D.“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以想象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稍为缓解;“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忧国之心,身世之感。
E. 本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小题2】本首词与《赤壁赋》为苏轼同一时期作品,《赤壁赋》中作者内心已趋于平淡、释然,本词的思想感情是否与其相同,结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