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曾巩

公钱氏也,故为王家,有吴越之地。公幼孤,家贫母嫁,既长,还依其族之大人,刻励就学,并日夜,忘寝食,于书无所不,已通其大旨。至于分章别句、类数辨名、丛细委曲,无不究尽。其见于文辞,闳放隽伟,故出而天下之士,挟其所有,较于有司,常出众上,以其故名动一时。

其为尉,及为秀、婺、邓州,皆有治行。秀州击奸仆强,果于力行。婺、邓更革弛坏,理具设张。为直讲,以能教诱,学者归之。为校理,英宗之初,慈圣光献皇后听政,公三上书请还政天子。为吏部,谨绳墨,选者称其平。为开封,以慈恕简静为体,不求智名,以投世取显。为公属者,有不与公合,然公遇之,未尝有厚薄意。士以此公。而为公属者,后卒亦心服也。公于众不矫矫为异,亦不翕翕为同,以其故,人莫能亲疏。至于利势之际,人所竞逐,公方隤然,迹与众远,故虽有夸者,亦不以公为可忌也。公之为判官也,府尝有狱,或探大臣意,谓欲有所附致,公不为动,徐论其意而已。公平居乐易,无崖岸,及至有所特立,人固有所不能及者,类如此也。公为人谨畏清约,与人交淡然,久而后知其笃也

公之先,既藉疆土归天子,其后至昭化,守和州,十有八年以卒。诏葬和州,子孙因焉。至公,始葬其母于苏州吴县龙冈村之天平山,故今又为苏州人。公讳藻,字纯老,封仁和县开国伯,赐服金紫,年六十有一,元丰五年正月庚寅卒于位。公卒,上驰使临视其家,知其贫,特赐钱五十万,而官其弟及子孙凡三人。公与余尝为僚,相善,其且殁,以遗事属余,而其家因来乞铭。

注:①隤然:无职家居。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书无所不  治:研究
B.故出而天下之士 与:和,跟
C.士以此公    多:称赞
D.子孙因焉    家:安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地名,即现在的江苏南部、浙江等一带的地区。
B.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校理:职官名。文中指专门掌管校勘整理宫廷藏书的官职。
D.绳墨:木工用来打直线的墨线。文中比喻性格端庄正直。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公属者,有不与公合,然公遇之,未尝有厚薄意。
(2)公为人谨畏清约,与人交淡然,久而后知其笃也。
【小题4】结合第二段,概括钱公为政方面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4 08:0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加点词与“亦足以称快世俗”中的“称快”用法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
A.长桥卧波,未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 栗深林兮层巅
D.青海长云雪山
A.渔夫樵父之舍,皆可
2.下列加点词与“以览观江流之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忽魂悸魄动
B.娘指扣门扉曰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
D.成其小,劣之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将何往而非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A.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B.秦人不暇自哀
C.戍卒叫,函谷举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引入张梦得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进用
C.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   节:关键
D.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打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闻而审,为福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B. 齐桓公闻管子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C. 有闻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拜且泣者
D. 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 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 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B.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2】找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明也C.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句读
【小题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道之不传也久矣B.是故益圣,愚益愚C.非能D.其圣人也亦远矣
【小题5】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小题6】翻译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3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 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见奇有如是耶?

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1)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夕。(2)昕夕:朝暮。(3)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废阁:废弃物置。(4)摅:抒发。(5)裒次:搜集编排。梓:刊印。(6)两部鞭箠:喻上级部门的责令督促。(7)挟藻:铺张辞藻。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乎C.焉D.耳
【小题2】下列对“锦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锦帆历史起笔,寄寓物是人非,引出下文。
B.锦帆是袁君任职之所,袁君因此而充满自豪之情。
C.袁君以锦帆为书名,意在寄托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D.作者祝愿袁君此书与锦帆之水一样能够永久流传。
【小题3】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A.1B.2C.3D.4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自嘲自叹表达赞美袁君之情,语调诙谐而又曲折有致。
B.以自己“不能有所题咏撰著”对比袁君“有所题味撰著”。
C.以自己治所不能借文章得以传扬对比锦帆“托兹集以传”。
D.以想象将来西施责问袁君与如今西施为袁君捧砚作对比。
【小题5】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说理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