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霁   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寂历:寂静,冷清。②准拟:料想。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两句先写醒后所看到的夜色,在月光照拂下,原本漆黑的深夜多了一丝明亮。然后再写风吹墙铃响、惊醒梦中人,侧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用问句起调,写出了人从恍惚中醒来、突然发觉睡前的狂风骤雨已不见踪迹的本能疑惑,下旬的“淡月笼云”既形象地写出诗人乍醒时睡眼蒙陇的感受,也巧妙地用雨后夜景回答了上句的发问。
C.颈联中的“秋声”“堕叶”“凉意”及“流萤”,都清楚表明本诗写于秋日。诗人面对着风雨过后秋叶满地的景象,用一“独”字将内心孤独凄凉之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D.尾联描写的并非实景。在风雨过后的秋夜里,诗人想象着明早自己凭栏远眺,而窗外的庐山在一场秋雨的冲洗过后将变得苍翠欲滴。
E. 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回叙霁前的风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这种时间的交叉和延展,不仅避免了描写中的平铺直叙,也无形中使诗歌的包容量扩大,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小题2】这首诗在描写秋夜景色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08 06:3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新筑东西城记
(北宋)尹洙
城,武备之一,譬于兵,为器之大者也.。古圣王捍.患底民,弓矢甲胄,与城郭沟池交相为用,以利后世,世人不推究古始,以为王者专任德教,不必城守为固。果如是,武库甲兵将安用邪?圣人以不教战为弃民,兵不可得而废,犹城之不可废。 呜呼!世人未之思也。上之.十六年,始用西师,边将增壁垒,寝为守备。又二年,虏犯塞,震动鄜延之师。自潼关以西,诸州悉城,群议靡然,无复立异者。然而事暴起,严期办,甚者削制度,苟谋亟成。既而不免改作,重伤民力,比之平时预为之图,劳资过半矣。 秦州自昔为.用武地,城垒粗.完,数十年戎落内属益众,物货交会,闾井日繁,民颇附城而居。
韩公作镇之初年,籍城外居民暨屯营几万家。公曰:“是所以资.寇也。”乃.上其事,以益城为请。诏从之。公择材吏,授之规模,东西广城四千一百步,高三丈五尺,基厚皆称是,内与旧城连属, 合为一城。自十月至正月,以毕事闻,总工三百万,秦人壮之。是岁尽冬无甚寒,杵者声讴,以致 其乐焉。
先是,郡有罗谷水,自北山而下,公导之,使西塞故道以治城,众颇为疑。明年夏,大雨,水 循新堤,绝不为城害,众乃服。
或者以虏数敌中国今作城只以自守非制虏术此大不然今之所患边垒未能尽固耳。果尽固,虽虏 至,吾兵得专力于外,胜势多矣。如虏以吾城守既备,息其阋边之谋,则《兵志》所谓“无智名, 无勇功,善之善者”也。公忠国爱人之心,其在兹乎!
自始事,公宴犒慰劳,无日不至。既成,由诸校而上,天子又第其劳加赐焉。《春秋》,列国兴作皆以书。城之四月,某得以州事佐公,故详其实而书之。凡董.役之长,暨 勤事之吏,皆刻名于石阴。庆历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圣王捍.患底民 捍:抵御
B.是所以资.寇也 资:帮助
C.城垒粗.完    粗:仓促
D.凡董.役之长  董:监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其事 使人复葺南阁子
B.秦州自昔用武之地 难俗人言也
C.上十六年 俯察品类
D.为器之大者 惜其用武而不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以军队建设做类比论述了城墙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然后叙述了秦州东西城墙建造的具体过程,盛赞了韩公的建城之举。
B.第二段叙述了西夏入侵时朝廷仓促建城的旧事,和韩公合理规划,有序安排建造做对比,体现了韩公建造秦州东西城墙的功劳。
C.韩公勤政爱民,数十年来秦州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和汉人交流频繁,大多居住在城外,为了让他们安居乐业,韩公到任后,采取了登记户籍、建造城墙等措施。
D.本文叙议结合,语言质朴无华,但议论谨严,词约理精。尤其是对城墙建造作用的议论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军事眼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追求。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或 者 以 虏 数 敌 中 国 今 作 城 只 以 自 守 非 制 虏 术 此 大 不 然 今 之 所 患 边 垒 未 能 尽 固 耳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潼关以西,诸州悉城,群议靡然,无复立异者。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