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纱飞楼百尺连。
三峽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后文的“铁瓮”即指镇江城。②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③沧州:此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从望海楼起笔,“近”“飞”二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楼的高耸和凌空飞腾之势,富有动感。
B.颔联在“江声”前冠以“三峡”,“帆影”前冠以“六朝”,使诗歌意境得以扩展,可谓妙趣横生。
C.颈联两句对比鲜明,蕴含色彩、远近、事物趋向等方面的对比,组构成一幅完整而富有情趣的画面。
D.尾联以“忽忆”领起,由景及情,诗人由眼前春花秋月之美景,想到往日的赏心乐事,不禁茫然失落。
E. 诗人立足“望海楼”,从仰视、俯瞰、远望等角度着笔,绘成多幅美好图画,也投射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小题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30 05:4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柳梢青
黄简
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因生病而无法饮洒消愁,本是悦耳动听的黄莺的啼叫,令其心生厌烦,衬托出其内心的愁苦。
B.“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中“惊”“认”两个动词相对,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把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C.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清明后一天定为寒食节。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D.上片的流莺、花柳皆是眼前身边之录,对于词境皆止于描述而没有开拓意义,“天涯”一句却既融入了上片诸景,又高瞻远瞩,开拓出“长亭短亭”使全词豁然开朗。
E. 柳梢青不仅是这首词的词牌,同时又是本词的题目,下片的“天涯翠巘层层”写主人公看到层层群山变绿的景象,这句与后面代表春风的“东风”一词均在点明题目“柳梢青”。
【小题3】【小题4】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 小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注】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本词作于李之仪遭谤被除名,由太平州(州治在今安徽当涂)管制期间的某年夏
天。凌歌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李之仪深受政治压迫,被管制在太平州,已无经常登高览胜的兴致。起首句“偶向”
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
B.“春光已过三分”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含蓄蕴藉;“江山重叠倍销魂”中
“销魂”一词,则表现了作者面对多娇江山的极度高兴之情。
C.“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下片首句是说这些打击没有伤感的价值,
表现了作者将愁闷置于一边的豁达情怀。
D.“清愁满眼共谁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其中“共谁论”承接上文,进一步表明作者
孑然独处,无人可为之解忧。
E. 结尾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作者自己。作者把欲归而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
【小题2】“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两句有何深刻意蕴?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