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上有白色纹脉,状如浪花,作大盆盛之,名其室为雪浪斋,后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修雪浪斋。此时得知苏轼病逝常州(江苏),于是写了这首哀辞。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苏轼被贬,墨石也与世无闻,“石与人俱贬”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写苏轼病逝南方,未能北归,诗人只能在万里之外为其招魂,辞浅情深。
E.总体而言,本诗语言平实质朴。为便于抒情,也使用了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01 07:0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开头四句写秋色渐浓,金黄的菊花传报了霜降的消息,小窗低户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曲曲折折。
B.“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运用反问:隐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
C.“徙倚”写作者为了排遣心事,走出低户小屋,沿着曲折小路,来到太湖边上,流连不舍地凝望湖上的碧波。
D.下阕写作者望湖兴叹,想到往昔飘泊奔波,走遍天涯海角。“归来”二句,从天涯飘泊归来,重扫院内小路,守护自家松竹。
E.“却恨悲风时起”句,写作者怨恨悲风不时吹起,飞行在云间的新雁给人们带来边境的消息,边疆的战马都在怨恨胡人。
【小题2】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小题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