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C.“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 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小题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7-17 03: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   危:高
B.举匏樽以相 属:劝酒
C.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而莫消长也 卒:终究
【小题2】下列句子“其”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何为然也B.方破荆州
C.皆出于此乎D.自视也亦若此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通过赞美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
B.作者借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C.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憷季常也。何为而在此?’,_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丛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B.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C.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环堵:环绕,缠住。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己显闻。 显闻:显达闻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乡里,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按照匠人营国制度,居住区可分为国宅和闾里。
B.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帽子。
C.公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爵位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河北,省名。与《鸿门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北”意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少年时一身侠气。他仰慕西汉著名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使酒好剑,挥金如土,乡里的游侠都尊奉他。
B.方山子有壮志难酬之苦。他壮年的时候想通过读书来驰名当代,但他看清了世道凶险,于是就萌生了隐居的想法。
C.方山子晚年时安贫乐道。他在晚年的时候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草房,吃素食,悠游自得。
D.方山子有异人之处。他出身功勋之家却没有置身官场,家境殷实却放弃荣华富贵,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日:  “呜呼!此吾故人陈悖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尝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ú):穿墙(偷盗)。(3)餂(tiǎn):取,谋取。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盖尝之于六经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贼    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
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  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用也 胜:尽
⑧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
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
【小题5】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