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苏轼的《西江月》,完成各小题。
西江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②“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③孤光:远照之月光。
【小题1】(小题1)词的上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小题2】(小题2)对“把盏凄然北望”中“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你怎样认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8-21 03:3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净因院画记

宋苏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③,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当时著名画家。②厌:满足。③道臻禅师,福州古田戴氏子也。
【小题1】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____。
【小题2】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C.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   东望武昌(现在湖北鄂城,不是现在的武昌)
B.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举匏樽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 江陵(向下)
【小题2】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托遗响于悲风B.客有吹洞箫者
C.大王来何操D.月出于东山之上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同类题3

阅读《前赤壁赋》,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   危:端正
B.鱼虾而友麋鹿 侣: 伴侣
C.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D.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哀吾生须臾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
D.苏子愀 何为其
【小题3】下列句子中所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哀吾生之须臾,(但)羡长江之无穷
C.(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清风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小题4】把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5】请阅读下面两则《论语》,挑选其中一句,进行翻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谓之方山子。

居于黄,过岐亭,适见。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见之欤?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 宗:尊崇,推崇。
B.晚乃于光、黄间 遁:逃跑。
C.余居于黄     谪:贬官。
D.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可能。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晚遁于光、黄间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①谓之方山子    ②击沛公于坐
C.①过岐亭,适见  ②犹且从师而问
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  ②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地方,过着隐居生活。
D.好文章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2)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