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B.额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C.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
D.全诗紧扣意,写初春之景,景色如画;写友人之情,情意深厚。诗人一气贯注,看似信笔挥洒,实则勾勒甚密,有天机自得之妙。
【小题2】请从手法与情感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07 11:4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颓然就醉     颓然:衰败
B.则数州之土壤 凡:凡是
C.而莫消长也 卒:最终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竞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箕踞遨     未尝往也
B.悠悠与颢气俱 而又何羡
C.不知日入   惟江上清风
D.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而吾与子之共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的急切之情。
B.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的形象。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景仁墓志铭
苏 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起居舍人   擢:提拔
B.非宰相器 器:才能
C.上之不豫 豫:预知
D.公上表谢 谢:谢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杀:指拷打致死。文中所说陈执中的宠妾拷打一个婢女致死,御史要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
B.疏:文中加点处指在朝官员专门儿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与后文“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的“疏”同意。
C.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
D.薨:古代称诸侯和大官的死。《礼记·曲礼》中有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小题4】请简要概括范景仁在朝为官的行事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纵一苇之所  如:到……去
B.飘飘乎如世独立 遗:遗弃
C.渺渺兮予怀    怀:怀念
D.倚歌而之    和:应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另外,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羽化而登仙”,道家认为成仙的人可以身生羽翼,变化飞行,所以称成仙为羽化。
【小题3】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然后用极其优美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美好景色,为下文生发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
B.第二段紧承上文。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
C.文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D.关于箫声的描写,既有对音乐形象的描摹,又有对音乐效果的渲染。比较而言,对音乐形象的描摹略,而对音乐效果的渲染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