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太仓,既指京城和各地的储粮的仓库,还可以是官名,掌管仓廪出纳。
C.辇,车名,古代用人拉或者推着走的车子,专指天子或皇后坐的车子。
D.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D.崔郾居家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5 10: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D.贾耽嗜爱读书,通晓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必修三《过秦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隋大业时,长白山贼王薄、左才相、孟让攻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击贼。士信以执衣,年十四,短而悍,请自效。须陀疑其不胜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眄。须陀许之。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惧无敢亢。须陀乘之,大破贼。士信逐北,每杀一贼,辄鼻纳诸怀,暨还,验以代级。须陀叹伏,遗以所乘马。凡战,须陀先登,士信副,以为常。炀帝遣使图须陀、士信阵法上内史。

后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与裴仁基归密,署总管,俾统所部讨王世充。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后得密将邴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士信耻与伍,率所部千余人来降高祖,陕州道行军总管,因谋世充。

士信行则先锋,反则殿,有所获,悉散戏下有功者,或脱衣解马赐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严,至亲旧无少贷,其下亦不甚附。师次洛阳,攻千金堡,堡有恶言诟军,士信怒,夜遣百人载婴儿啼噪堡下,若自东都出奔者,既而阳悟曰:“非也,此千金堡耳。”因散去。堡兵开门追掠,士信伏入,屠之无类。贼平,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

从秦王击刘黑闼洛水上,得一城,王君廓戍之,贼急攻,溃而出。王语诸将:“孰能守此?”士信曰:“愿以守。”乃命之。士信已入,贼悉众攻,方雨雪,救军不得进。城陷,黑闼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十八。王隐悼,购其尸以葬,谥曰勇。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B.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C.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D.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劓:此处为“割掉”的意思,原指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
B.拜: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等。
C.郯国公:是指罗士信的封爵。春秋时期有公、侯、王、子、男五等爵位。
D.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谥号有褒有贬。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士信年轻气盛。他年仅十四岁就在执衣职务上主动请缨,要反击正在攻打齐郡的长白山贼寇,为了向张须陀证实自己的实力,身披双层的铠甲骑上战马。
B.罗士信作战不退缩。只要是与张须陀一同作战,罗士信便经常做张须陀的副将,冲锋陷阵。皇帝还派画师将他们作战的场面描画出来并上报给内史省。
C.罗士信赏罚分明。他能够将战利品和朝廷的封赏赏赐给手下有功劳的人,也不吝惜自己的战衣和战马,但是处罚起来也绝不会宽容最亲近的部下。
D.罗士信为人心胸狭窄。他在被王世充收降后曾被其重用,但是王世充后来收降了邴元真后便疏远了罗士信,因此罗士信一心想与唐高祖密谋杀死王世充。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
(2)王语诸将:“孰能守此?”士信曰:“愿以守。”乃命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此皆非也。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中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于出奇,然后能胜。然非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道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

(选自《王彦章画像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有善善恶之志    恶:贬低
B.欲自经于帝前 自经:自杀
C.以三日破敌 期:希望
D.然非于为计者不能出奇 审:周详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彦章在梁朝时以有勇有谋闻名。梁朝末,大臣老将因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梁大势已去,王彦章也内心悲观,也有不少委屈和懈怠。
B.王公没文化,说话很质朴,他的义勇忠信大概是出于天性。欧阳修读完他的传记,深为他的经历感愤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
C.四十年没打仗,若元昊反叛,却仍未制定出攻守的策略。作者认为,出奇才能制胜,所以他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但也感叹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
D.两年后,欧阳修又来到滑州做通判。在铁枪寺看到了王彦章的画像。当时画像损毁严重,他赶紧安排工匠进行修复,因担心画像失真,而没有在上面增加内容。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2)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
(3)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
【小题4】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王彦章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仆固怀恩纵兵掠并、汾属县,帝患之,以郭子仪兼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入寇,朝廷大恐。帝问计所出,对曰:“无能为也。怀恩本臣偏将,虽剽果,然素失士心。今能为乱者,诱思归之人,劫与俱来,且皆臣故部曲,素恩信结之,彼忍以刃相向乎?”帝曰:“善。”虏寇邠州,先驱至奉天,诸将请击之。子仪曰:“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我,吾缓之,当自携贰。”因下令:“敢言战者斩!”坚壁待之,贼果遁。

永泰元年,怀恩尽说吐蕃、回纥、党项等三十万,掠泾、邠,京师大震。于是帝急召子仪屯泾阳,军才万人。比到,虏骑围已合,乃使李国臣、高升、魏楚玉各当一面,身自率铠骑二千出入阵中。回纥怪问:“是谓谁?”报曰:“郭令公。”惊曰:“令公存乎?怀恩言天可汗弃天下,令公即世,中国无主,故我从以来。公今存,天可汗存乎?”报曰:“天子万寿。”回纥悟曰:“彼欺我乎!”子仪使谕虏曰:“昔回纥涉万里,戡大憝,助复二京,我与若等休戚同之。今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弃亲,于回纥何有?”回纥曰:“本谓公云亡,不然,何以至此。今存,我得见乎?”子仪将出,左右谏:“戎狄野心不可信。”子仪曰:“虏众数十倍,今力不敌,吾将示以至诚。”左右请以骑五百从,又不听。即传呼曰:“令公来!”虏皆持满待。子仪以数十骑出,免冑见其大酋曰:“诸君同艰难久矣,何忽亡忠谊而至是邪?”回纥舍兵下马拜曰:“果吾父也。”子仪即召与饮,锦彩结欢,誓好如初。因曰:“吐蕃本吾舅甥国,无负而来,弃亲也。马牛被数百里,公等若倒戈之,若俯取一芥,是谓天赐,不可失。逐戎得利,与我继好,不两善乎?”会怀恩暴死,群虏无所统一,遂许诺。吐蕃疑之,夜引去。子仪遣将白元光合回纥众追蹑,大军继之,破吐蕃十万灵台西原。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下素我,吾缓之 惧怕B.今存,我得见乎 确实
C.锦彩结欢,誓好如初 赠送D.公等若倒戈之,若俯取一芥 攻击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皆臣故部曲,素恩信结之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今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C.逐戎得利,与我继好,不两善乎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D.破吐蕃十万灵台西原   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沉着冷静。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威胁,郭子仪指出敌方首领是叛将,不得军心,作乱的多是自己原来的部下,自己曾经与他们有恩信,他们不会锋刃相向。
B.郭子仪声望极高。回纥人得知郭子仪在军中,极为吃惊,他们因为听信仆固怀恩的话,以为皇帝和郭子仪已死、中国无主才出兵的,不然的话不会参与这场叛乱。
C.郭子仪胆识过人。为示以诚意,让回纥人相信自己还活着,郭子仪不顾左右劝说,孤身深入敌营,与之痛饮叙谈,又派人送来罗锦,得到了回纥人的信任,欢好如初。
D.郭子仪审时度势。他指出吐蕃背信弃义,回纥军队如果倒戈一击,既能得到极大的利益,又能与唐朝续结盟好。回纥军队听信他的建议,与郭子仪军一起大破吐蕃军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欧阳修

臣近见淮南按察使邵饰奏,为体量知润州席平为政不治及不教阅兵士等,朝廷以饰为未足信,又下提刑司再行体量。

臣窃以转运、提刑俱领按察,然朝廷寄任重者为转运,其次乃提刑尔。今寄任重者言事反不信,又于其次者而决疑。臣不知邵饰为人才与不才,可信与不可信,如不才不可信,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之?若果才而可信,又何疑焉?又不知为提刑者,其才与饰优劣如何?若才过于饰,尚可取信。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若反以罪饰,臣料朝廷必不肯行。若舍饰与席平俱不问,则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况席平曾作台官,立朝无状,只令制勘,亦不能了,寻为御史中丞,以不才奏罢。朝廷两府而下,谁不识平?其才与不才,人人尽知,何必更令提刑体量,然后为定。

今外议皆言执政大臣托以审慎为名,其实不肯主事而当怨,须待言事者再三陈述,使被黜者知大臣迫于言者不得已而行,只图怨不归己。苟诚如此,岂有念民疾苦、澄清官吏之意哉?若无此意,是好疑不决,则尤是朝廷任人之失。自去年以为转运使不察官吏,特出诏书,加以使名,责其按察。今按察使依禀诏书,举其本职,又却疑而不听,今后朝廷命令,谁肯信之?

凡任人之道,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若无贤不肖,一例疑之,则人各心,谁肯办事?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今反为朝廷不信,却委别人,则饰之使威,谁肯信服?饰亦惭见其下,今后见事,不若不为。不独邵饰一人,臣窃闻诸处多有按察官吏,皆为朝廷不行,人各嗟惭,以谓任以事权,反加沮惑,朝廷之意不可谕也。伏望圣慈特敕其邵饰所奏,特与施行。又令今后按察使奏人,如不才、老病灼然不疑者,不必更委别官,示以不信。所贵不失任人之道,而令臣下尽心。

取进止。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于其次者而决疑   质:问询
B.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之 委:托付
C.凡任人之道,在不疑 要:主要
D.则人各心,谁肯办事 阑:残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州知府席平不务政事,淮南按察使邵饰巡察后上奏朝廷,但朝廷没有采纳。
B.朝廷在处理席平一事的做法上让人生疑,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陷入两难境地。
C.朝廷主政官员假托小心,不主动承担,有时迫不得已才去做,只图无人埋怨。
D.朝廷应当相信按察官员所奏之事,加以处理,不再委派他人,方为任人之道。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
(2)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认为皇上不信任邵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