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伤春怨
王安石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注)恁(nèn): 如此。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描写江南春雨;一个“打”字极富动感和力度,突出了狂风骤雨之残暴。
B.次句紧承上文:经过一夜风吹雨打,花儿饱受摧残,凋落了许多,令人惋惜。
C.三四句进一步描写暮春景色:花期已过,绿叶成阴,树下有游人踏出的归路。
D.上阕描写江南春景,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寥寥二十余字,便从初春写到暮春。
E.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转入抒情,虽仅为一支小令,然章法谨严,结构精工。
【小题2】(小题2)词的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18 12:0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河北民(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小题2】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③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①子固:曾巩,字子固,南丰人。②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③轥(lìn):车轮碾过。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未尝相也 过:过失
B.作《怀友》一首予    遗:赠送
C.夫驱你行   安:稳稳当当地
D.而于其堂   造:进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B.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C.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D.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对分驻江南和淮南的两个贤人非常仰慕,和他俩是朋友;因为这两个人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贤人。
B.王安石虽然和那两个贤人称朋友但并没有见过他俩,也没和他俩谈过话,更没有什么礼物之间的来往。
C.王安石在文中提及两位贤人对自己的希望大意是说大家互相帮助;相互提携,最终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D.王安石谦逊地表示自己以前不敢肯定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但愿追随二贤人,以求在他俩人的帮助下进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2)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