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整理课文相关文学常识,根据下面内容填空。
王安石,字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1-04 09:2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鸟语,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晚年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邯郸道:唐沈既济《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二句写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B.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于“千嶂抱”中的深幽秀美。“春风扫尘”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词人幽居的恬淡与闲适之情。
C.“欹眠似听朝鸡早”一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D.词人写“闻鸟语”好似“听朝鸡”一般,体现出他对早年仕宦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一心想为国分忧,期待能再展宏图。
E.“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虽然写出自己年华已逝,故人已老,但是也含有对自己贪恋隐居的宁静生活而忘记国家大事的自责。
【小题2】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本词如何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芝阁记 王安石
①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②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
③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也,故阁于其居之东偏,掇取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小题1】祥符年间,芝“几于尽”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陈君建阁藏芝的原因的推测,合理的一项是
A.不满皇帝迷信祥瑞粉饰太平。
B.进献朝廷颂扬今上谦让有德。
C.为芝草不遇于时而感到惋惜。
D.先居为奇货再伺机高价出售。
【小题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应以士人际遇的贵贱来区分是否有道。
B.作者把士人不应为贵贱所役使作为文章的主旨。
C.作者为士人的际遇为何有贵贱之分而感到困惑。
D.作者认为士人和芝草贵贱有别的原因是一样的。
【小题5】清人沈德潜评价《芝阁记》“用意多在题外”。请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扰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晦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传说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①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并自为其名
D.①于人为可讥   ②良日:“长于臣。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余之力足以入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是王安石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
山后所写的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
B.文章裁剪有度,详略得当,作者浓墨重彩记叙其游览华山前后洞的经过,而对今人误读
“花山”之音则用简笔,惜墨如金。
C.作者指出只有“有志、有力”并持之以恒、有时还需借助外力的人,才能观赏到人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纵观全文,以记游为据,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小题5】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同类题5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B.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点
D.不得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小题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B.其下平旷,有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