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乎。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②衅:征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B.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C.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D.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方:古代指天下、各处。或指四方诸侯之国。或指京城以外的地区。文中指天下、各处。
B.兵革:是兵器和甲胄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或指战争。文中指战争。
C.六军:古代泛指禁军,即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晋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唐代专指禁军。文中指军队。
D.娉: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女方请媒人问男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2)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7 12:3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魏文明太后欲废魏主,穆泰切谏而止,由是有宠。及帝南迁洛阳,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泰自尚书右仆射出为定州刺史,自陈久病,土温则甚,乞为恒州;帝为之徙恒州刺史陆叡为定州,以泰代之。泰至,叡未发,遂相与谋作乱,阴结镇北大将军乐陵王(元)思誉、安乐侯(元)隆等,共推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主。叡以为洛阳休明,劝泰缓之,泰由是未发。
颐伪许泰等以安其意,而密以状闻。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有疾,帝召见于凝闲堂,谓之曰:“穆泰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此国家大事,非卿不能办。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对曰:“泰等愚惑,正由恋旧,为此计耳,非有深谋远虑;臣虽驽怯,足以制之,愿陛下勿忧。虽有犬马之疾,何敢辞也!”帝笑曰:“任城肯行,朕复何忧!”遂授澄节、虎符、御仗左右,仍行恒州事。
行至雁门,雁门太守夜告云:“泰已引兵西就阳平。”澄遽令进发。右丞孟斌曰:“事未可量,宜依敕召并州兵,然后徐进。”澄曰:“泰既谋乱,应据坚城;而更迎阳平,度其所为,当似势弱。泰既不相拒,无故发兵,非宜也。但速往镇之,民心自定。”遂倍道兼行。先遣治书侍鲺李焕单骑入代。出其不意,晓谕泰党,示以祸福,皆莫为之用。泰计无所出,帅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 走出城西,追擒之。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叡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贴然。澄具状表闻,帝喜,召公卿,以表示之曰:“任城可谓社稷臣也。”
魏主以有罪徙边者多逋亡,乃制一人逋亡,阖门充役。光州刺史博陵崔挺上书谏曰:“天下善人少,恶人多。若一人有罪,延及阖门,则司马牛首桓魋之罚,柳下惠婴盗跖之诛,岂不哀哉!”帝善之,遂除其制。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有删改)
注①魏主:与后文的-“帝”皆指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②休明:美好清明,多指政治教化好。③桓魋:春秋时宋大夫,曾有宠于宋景公,后得罪,景公要抓他,逃到卫国,司马牛是他的兄弟。④盗跖:春秋时期人,曾率众起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柳下惠为其兄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B.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C.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D.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是河南省的古称。
B.犬马,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之词,表示愿供驱使。文中是古代大夫对自己生病的一种委婉的自谦说法。
C.虎符。做成伏虎形状的兵符,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所用的凭证。
D.社稷,是古代帝王所祭神的总称,用来代指国家;“社”指谷神,“稷”指土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泰在文明太后废主一事上曾有恩于皇帝,朝廷迁都洛阳后,他以身体不适应定州当地气候为由,被改派做恒州刺史,与陆叡互换任职。
B.穆泰到达恒州之后,勾结陆叡等人想要推举元颐作皇帝,元颐假装统一,暗地里却把这种情况密奏朝廷,皇帝因此请任城王元澄出面讨贼。
C.在讨伐穆泰的过程中,元澄听从了右丞孟斌的建议,对双方形势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作战策略,最终取得胜利,活捉穆泰。
D.在处罚流放罪犯逃亡一事上,光州刺史崔挺与皇帝意见相左,他以司马牛和柳下惠为例进行劝谏,最终说服了皇帝,废除了先前的株连制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泰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
(2)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叡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