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乎。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②衅:征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B.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C.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D.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方:古代指天下、各处。或指四方诸侯之国。或指京城以外的地区。文中指天下、各处。
B.兵革:是兵器和甲胄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或指战争。文中指战争。
C.六军:古代泛指禁军,即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晋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唐代专指禁军。文中指军队。
D.娉: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女方请媒人问男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2)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7 12:3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节用度,勤职业,仓库充实,器械精利;上闻而嘉之,欲加尚书。张九龄曰:“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上曰:“然则但加实封可乎?”对曰:“不可。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陛下赏其勤,赐之金帛可也;裂土封之,恐非其宜。”上默然。李林甫言于上曰:“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上悦,明日,复以仙客实封为言,九龄固执如初。上怒,变色曰:“事皆由卿邪?”林甫退而言曰:“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十一月,戊戌,赐仙客爵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从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虽离乃复有私。”
于是上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并罢政事。
(选自《资治通鉴·二百一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有才识,何必辞学     苟:假如
B.陛下相林甫    相:看相貌
C.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疏:疏通
D.薄林甫为人    薄:轻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如甲申年、丁酉年等。本文中的“戊戌”即戊戌年。
B.隋唐时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公爵是比王爵低一级的爵位,分为国公、郡公和县公。文中牛仙客被封为陇西县公的爵位。
C.庙,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社,古代指土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庙社,用以指代国家和政权。
D.三司,东汉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刑狱。武则天当政后,改为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为三司。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反对加封牛仙客为尚书和对其实封,李林甫向唐玄宗进谗言,最终玄宗还是加封了牛仙客陇西县公的爵位。
B.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但萧炅是一个白字先生,中书侍郎严挺之讥笑他为“伏猎侍郎”,于是萧炅被调出京城,任岐州刺史。
C.李林甫是一个曲意奉承的奸佞小人,张九龄反对他担任宰相,他虽然内心不满,表面上却“曲意事之”。
D.严挺之的前妻被休后又嫁给了王元琰,跟从王元琰获罪,严挺之解救了她。李林甫让人告诉玄宗,玄宗认为严挺之这样做是出于和前妻的私情。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
(2)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榜掠:鞭笞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小题2】文中加点的文化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
A.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关中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D.丞相:古代官名,又称“相国”、“宰相”等。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历史上,丞相职位时废时设,经常更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瞒报军情,麻痹皇帝。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

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卒多骄横,行逢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

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侦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

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率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免楚挞时邪?”行逢欲与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墅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其僚属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

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遣之。

行逢少时尝事黥,隶辰州铜阬,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逢以法治之   壹:一概,全都
B. 吾衣粝食 恶:厌恶
C. 吾不敢以法汝   贷:宽恕,宽免
D. 行逢少时尝事黥 坐:因……犯罪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乃矫前人弊    行逢欲与
B. 陋刚决 与之耕牛、农具遣之
C. 汝才不堪吏    以周行逢武平节度使
D. 何率下 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免楚挞时邪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
(2)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周行逢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智伯:人名。
【小题1】《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者,才之也 (统帅)
B.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如果)
C.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之 (任用)
D.岂智伯哉 (特别)
【小题3】对“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此被考察者大多才能被遮蔽而德行被丢弃
B.因此那些考察人才者大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C.这是因为被考察者大多才能被遮蔽而德行被丢弃
D.这是因为那些考察人才者大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小题4】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的主旨。
【小题5】“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汉武)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述终无降意。

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

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

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必欲之(________) (2)贼若出兵公(________)
(3)于是飨士马(________)    (4)遂于其郭中(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转营迫之 ②丰因围之 大众攻尚  ④具状上
A.①②用法相同,意义不同;③④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意义不同;③④用法相同,意义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意义相同;③④用法不同,意义相同。
D.①②用法不同,意义相同;③④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小题4】请概括刘尚被困之因。
【小题5】联系全文,按照提示完成下表。
汉武帝对吴汉态度
具体内容
如何评价汉武帝
戒吴汉
莫轻敌,据广都
(3)
责吴汉
(1)
(2)
还广都,得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