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悲 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悲秋》诗,不仅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抒别恨,更借秋景表达深沉的忧国之心。
B.首联点题,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C.颔联写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的荒野,苍茫的天空,描绘了一幅渺远迷蒙的景象,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D.颈联“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虚中寓实,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
E. 诗名《悲秋》,诗人却不写一“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典型意象刻画出秋的意境。。
【小题2】后人评价此诗“格调高致”而非一般悲秋诗,请从抒情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27 02:03: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待王昭君谢汉帝疏①    北宋 柳开
①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②,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③(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乙)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之患③,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④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注)①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 ②掖垣:指皇宫。  ③轸顾:深切顾念;侵渔:即侵夺。
【小题1】“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过与本文问题相同的课文是《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处最恰当。
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B.突出当时汉胡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已派昭君出塞。
C.陈述常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
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
【小题4】(小题4)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文帝,其写作用意是
【小题5】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兰陵王·春恨

张元幹

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飘泊?

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壁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注①张元幹:抗金名臣李纲属官,金兵围汴,张元幹力谏死守,被秦桧除名削籍。后漫游江浙,写此词。②箔:竹帘。③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语出《搜神后记》。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止于城门华表柱上,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春恨”,暗示作者经历中原丧乱之痛后,借春景以寄托对国事的担忧。
B.词人开头写在春晨卷帘眺望,看雨后初晴,柳条摇曳,青草芍药,生机盎然。
C.“沉水”即沉香,“中酒”即著酒,词人用沉香、著酒表达自己希望放下心事之意。
D.结尾“怅”字领起,借用典故,抒发沧桑之变的感慨,寄意深刻、委婉、含蓄。
【小题2】赏析中片“旧”和“争”两字,体味其中的妙处,并分析两者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