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
【小题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12 12: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交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徒:弟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皆天下之贤才     古之学者必有师
B.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小学而大遗
C.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非亲旧为之请属    窃为大王不取也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小题4】下列全都能表明苏轼对快乐的认识的一项是( )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③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④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⑤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
⑥《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
B.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表达自己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
C.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是认为它有孟子的风格,欧阳修则是因为苏轼能够不给世俗之人写文章而加以赏识。
D.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表达了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的高度推崇。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②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③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原文有删改)
【注】①贲、育:古代战国时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张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张良与能使120斤铁锥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特别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忿忿:愤怒、怨恨
D.其身之可爱    爱:怜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故加之不怒 油然不怪者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C.非子房谁全之 事甚怪
D.子房不死者 而忧其度量不足
【小题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而世不察,以(老人)为鬼物,亦已过矣
B.是故(张良)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C.(老人与张良)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D.由是观之,(高祖)犹有刚强不忍之气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留侯张良,文章分析他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愤怒。
B.文章认为高祖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而汉高祖的忍耐,正是张良授意的结果。
C.桥上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是想教训张良,因为他虽才能有余,却有着脾气暴躁的缺点。
D.司马迁认为张良的如妇人女子的长相与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符,苏轼不同意这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