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东马塍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A.第一句从视觉上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的迷人风光。“暗”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
B.“芊芊”“穿”“护”等词语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软红的春光照耀下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清唱的美丽景色,诗歌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图,
C.诗歌先写浓浓春色,再写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表现出了农村的一派繁忙、生机勃勃。
D.最后一句是以设问的形式表达感叹的语气,惋惜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18 05:4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草木泉石渐幽。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乌,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筿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鸡肋集》)

(简注)①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神宗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都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因多次上书主张收复被辽侵占的幽蓟十六州,就被懦弱昏庸的北宋朝廷一贬再贬,从而回家隐居。他的文章流畅简洁,很为苏轼欣赏,在当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新城:地名,在今浙江省富阳县地界。③幢:古代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④沮洳(jùrù):低湿之地。⑤蚖(yuán):蝮蛇。⑥鸲鹆(qúyù):鸟名,俗称信哥。⑦介然:形容道路的界线分明。⑧篁筿(huánxiǎo):大竹小竹。这里指竹林。⑨铎(duó):大铃,古代的一种乐器。⑩摩戛:摩击。⑪离立:一个个孤零零地立着。⑫突鬓:鬓毛怒张。⑬迟明:将近天明的时候。
(阅读指要)
本文是一篇语言剪短凝练、意境幽凄冷怖的记游文字。全文三段,重在第一、二段。第一段写北山的自然景象,其中先写松、泉、藤、鸟等山下景,再写篁筿、僧、屋等山上景。全段现出幽深静谧、寂寞孤清的意境。第二段写北山秋夜,呈现了凄清阴森的意境。通篇的意境与作者当时报国无门、孤寂冷漠的心境是完全一致的。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______) (2)犹骑行石齿间(___)
(3)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______) (4)门相值(______)
【小题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去新城北三十里B.不知身在何境也
C.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D.永州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小题3】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具体指代的内容。
(1)上有鸟,黑如鸲鹆。“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
(2)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语,愕而顾。“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写道:“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请简要回答:作者的这一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节选自吴充《欧阳修行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B.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C.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D.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已死去的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君亲之名,其在世时也讳。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仁宗是一个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或四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而他的直言进谏也曾冒犯了谏官,受到了打击,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任谏官时,首先考虑到欧阳修,欧阳修感激天子的知遇之恩,想要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柿木时,欧阳修认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微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让叛乱在没有萌芽的时候消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小题5】欧阳修为什么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