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宋时为繁荣之区。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渺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 “不用诉离觞”两句,写劝友人痛饮,不必像世俗之人一样伤感,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小题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06 10:4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
B.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C.舟人大恐舟 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D.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送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④微波人,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