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宋时为繁荣之区。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渺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 “不用诉离觞”两句,写劝友人痛饮,不必像世俗之人一样伤感,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小题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06 10:4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① (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已被贬外任杭州通判三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灾民唱歌啼哭的声音都令人伤悲,远处灯火夜空疏星渐趋喑淡,营造了除夕夜昏暗冷清的环境。
B.“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万家合欢的除夕夜,诗人受命独在异乡,百姓歌哭,音犹在耳,眼疾苦思,辗转难眠,非守乐岁,悲情难抑。
C.“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盖着几条被子依然冰冷,说明天太冷了,洗头感到头轻发疏,实是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
D.这首诗的前六句,写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激愤与忧虑,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以及被贬外放,仕途坎坷的忧伤。
E. 全诗以哀情起句,以乐景结句,欲扬先抑,将诗人民生之忧、家国之痛、壮志未酬之苦淋漓以致地表现出来。豪放之情跃然纸上。
【小题2】尾联运用了比拟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