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洪与权
王令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候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注]①洪与权:作者之友。王令:出身贫困,以教书为生,卒年仅28岁,其才华志向颇得王安石赞赏。  ②剑气,出自《晋书·张华传》:“宝剑之气,上彻于天耳!” ③耕佣,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小题1】本诗主要运用了 的抒情方式,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
【小题2】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12 04:3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①
北宋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②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曾巩集•卷四》)
【注】①李材叔:名献卿。②中州: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    测:预料
B.则均之吏于远 吏:官吏
C.其事出千余年之表 表:年表
D.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 颖:出众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谈者谓南越偏且远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B.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3】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B.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C.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D.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感慨越人的不幸,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远鄙陋。
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人们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是大是小,都应当如此。
D.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
(2)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讳修,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保塞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缓之必生变,是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
B.进余钱十万贯   羡:羡慕
C.公乞将帅权     假:授予
D.是其为乱也     趣:催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仁宗,皇帝的称谓,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薨,古代称帝王、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士大夫之死称为“卒”。
D.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B.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C.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D.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因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而受到打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几个字,欧阳修认为当时的天下动荡不安,天下太平需要皇帝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在叛乱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消除。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