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平甫①金山②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③。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安国为安石长弟。②指镇江的金山寺。③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起笔横空而来,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营造了宏阔的画面。
B.第二句视线拉近,描写眼前景物,以“沙岸”与“西兴”相比,大大丰富了诗意。
C.第三、四句写夜色中金山的所见所闻,作者在描写中表现了清幽中透着繁华的夜景。
D.第七、八句运用典故,含蓄抒发了诗人决意抛弃世间一切、遨游于神仙世界的出世想法。
【小题2】这首诗中间两联写景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17 10: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夕
杨朴ƒ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注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曈曈: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ƒ杨朴:北宋布衣诗人,他的诗别出新裁,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富有妙趣和哲理。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B.七夕:节日名。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牛郎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
C.“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月出东山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D.“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
E.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
【小题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中国民间的节日,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人书

王安石(北宋)

(1)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3)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4)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小题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盍B.孰C.其D.何
【小题2】不符合作者为文主张的一项是(    )。
A.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B.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C.以适用为本
D.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
【小题3】对第一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要讲求文化性,绝句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B.语言要有文采,人们认为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C.语言要讲求文化性,但人们认为文采也是必要的。
D.语言要讲究文采,但辞藻彩饰并不是语言的第一要素。
【小题4】王安石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结合第(3)段进行分析。
【小题5】请对作者为文的主张加以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B.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阴,以山北水南为阳。如衡阳、江阴、汉阳、洛阳都符合这一个原则。
C.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D.“庐陵萧君圭君玉中”中,“庐陵”是籍贯,“萧”是姓,第一个“君”是对人的尊称,“圭”是名,“君玉”是字。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真正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志、力、物三者结合。而三者中,首先必须要有志向。
B.文章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亦“可以无悔矣”。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本文通过游褒禅山记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世,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