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祖随,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史。藩少孤,居丧以毁称。太守韩伯见之,谓藩叔尚书少广曰:“卿此侄当以义烈成名。”州府辟召,不就。高祖素闻藩直言尽节,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从征鲜卑,贼屯聚临朐,藩言于高祖曰:“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高祖乃遣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将拔之夜,忽有鸟大如鹅,苍黑色,飞入高祖帐里,众皆骇愕,以为不祥。藩起贺曰:“苍黑者,胡虏之色,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明旦,攻城,陷之。从伐刘毅。毅初当之荆州,表求东遗还京辞墓,去都数十里,不过拜阙。高祖出倪塘会之。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许。至是谓藩曰:“昔从卿倪塘之谋,无今举也。”又从征司马休之。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体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高祖呼藩令上,藩顾曰:“藩宁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引退。因而乘之,一时奔散。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至河东,藩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河北。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虏于半城,虏骑数重,藩及超石所领皆割配新军,不盈五千,率厉力战,大破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元嘉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曰壮侯。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也称守丧、值丧,是古人对去世的父母或祖父母表达哀悼之情的习俗。
B.阙指王宫前的高大建筑物。拜阙即向皇帝居住的宫阙叩拜,以表示对皇上的尊敬。
C.食邑指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食邑五百户”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封赏。
D.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汉武帝,每位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藩忠义节烈,不慕仕途。他幼年丧父,极尽孝道,太守韩伯见到他后,对他高度评价。面对州府的征召,他没有就任。
B.胡藩镇定自信,稳定军心。在征讨鲜卑时,众人对飞入高祖帐篷中的大黑鸟非常惊恐,都认为是不祥之兆,而胡藩认为这预示着胡人归顺。
C.胡藩敢于直言,竭尽忠心。当年他对刘毅的诡异行为早就有察觉,极力阻止高祖和刘毅会面,并劝说高祖抓住时机除掉刘毅,但是高祖没有听从。
D.胡藩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在江津战役中,他身先士卒,沿着狭窄陡峭的岩壁径直而上,士兵受其鼓舞奋勇杀敌,最后大胜。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乃遣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
(2)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8 03:5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祖随,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史。藩少孤,居丧以毁称。太守韩伯见之,谓藩叔尚书少广曰:“卿此侄当以义烈成名。”州府辟召,不就。高祖素闻藩直言尽节,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从征鲜卑,贼屯聚临朐,藩言于高祖曰:“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高祖乃遣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将拔之夜,忽有鸟大如鹅,苍黑色,飞入高祖帐里,众皆骇愕,以为不祥。藩起贺曰:“苍黑者,胡虏之色,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明旦,攻城,陷之。从伐刘毅。毅初当之荆州,表求东道还京辞墓,去都数十里,不拜阙。高祖出倪塘会之。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许。至是谓藩曰:“昔从卿倪塘之谋,无今举也。”又从征司马休之。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高祖呼藩令上,藩顾曰:“藩宁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引退。因而乘之,一时奔散。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至河东,藩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河北。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虏于半城,虏骑数重,藩及超石所领皆割配新军,不盈五千,率厉力战,大破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元嘉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曰壮侯。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直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B.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C.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D.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直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也称守丧、值丧,是古人对去世的父母或祖父母表达哀悼之情的习俗。
B.食邑指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食邑五百户”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封赏。
C.阙指王宫前的高大建筑物。拜阙即向皇帝居住的宫阙叩拜,以表示对皇上的尊敬。
D.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汉武帝,一位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幼年丧父,极尽孝道,太守韩伯见到他后,对他高度评价。面对州府的征召,他没有就任。
B.胡藩敢于直言,竭尽忠心。当年他对刘毅的诡异行为早就有察觉,极力阻止高祖和刘毅会面,并劝说高祖抓住时机除掉刘毅,但是高祖没有听从。
C.胡藩镇定自信,稳定军心。在征讨鲜卑时,众人对飞入高祖帐篷中的大黑鸟非常惊恐,都认为是不祥之兆,而胡藩认为这预示着胡人归顺。
D.胡藩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在江津战役中,他身先士卒,沿着狭窄陡峭的岩壁径直而上,士兵受其鼓舞奋勇杀敌,最后大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乃遣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
(2)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兄锡,质讷乏风采。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乃止。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又立宅于吴,多役公力。坐免官。
(节选自《宋书·王僧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B.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C.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D.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门,原为古印度各个宗教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B.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是讨伐州郡的意思。
C.持节,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为刺史总军戎者。
D.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还有很多,例如践祚、践极、践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僧达自幼好学,善于为文。太祖听说他很聪慧,在德阳殿召见了他,他回答得从容闲雅,太祖很欣赏他,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B.王僧达喜好游猎,荒怠政务。任宣城太守时,他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有时遇到老百姓,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他对百姓说:“很近,就在后面。”
C.王僧达出身高费,平乱有功,他没满二十岁时就跟在当时的始兴王刘浚身边做事,后来刘浚起兵平叛,他加人了刘浚的队伍,被封为征虏将军。
D.王僧达贪恋钱财,强取豪夺,吴郡西台寺很多和尚富有,王僧达向寺中索要感到不满意,就带着手下人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达求人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宜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2)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新蔡太守。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顷之,迁尚书吏部郎。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郡数年,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宁朔将军。兄皓为宜都太守,嫡母随皓在官。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服阙,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晚,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时晔与沈演之并为上所知待,每被见多同。晔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尝独被引,晔又以此为怨。晔累经义康府佐,见待素厚,及宣城之授,意好乖离。谢综为义康大将军记室参军,随镇豫章。综还,申义康意于晔,求解晚隙,复敦往好。

(节选自沈约《宋书·范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
B.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
C.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
D.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史主要指各种正史。经史子集,是我国传统图书的四大部类,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B.服阕,指守丧期满。古代守丧分五服,以亲疏关系规定服丧时间长短和穿不同丧服,期,是指服丧期一年。
C.太守,原称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D.古代职官变动有专用动词,如“领”指兼任;“加”指任用、加封;“转”“迁”均指官职升迁;“出”指京官外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晔博览群书。年少好学,涉猎广泛;善为文章,删削各家《后汉书》史料,编成《后汉书》。
B.范晔精通音律。擅弹琵琶,能作新曲;皇帝在一次宴饮畅快之时,自己唱歌,请范晔伴奏。
C.范晔待人真诚。对同僚沈演之以真诚相待;与刘义康虽有嫌隙,但经谢综调和,能冰释前嫌。
D.范晔不拘礼法。彭城王母亲去世,范晔却以听挽歌为乐;知道母亲生病,仍携带妓妾去探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人也。父藻,都水使者。兄邈,太子前卫率。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晋孝武帝以广博学,除为秘书郎,校书秘阁,增置职僚。转员外散骑侍郎,领校书如故。隆安中,尚书令王珣举为祠部郎。李太后薨,广议服曰:“太皇太后名位允正,体同皇极,理制备尽,情礼弥申。《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故成风显夫人之号,文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体尊义重。且礼祖不厌孙固宜遂服无屈而缘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三年。”服从其议。时会稽王世子元显录尚书,欲使百僚致敬,台内使广立议,由是内外并执下官礼,广常为愧恨焉。元显引为中军参军,迁领军长史。桓玄辅政,以为大将军文学祭酒。六年,迁散骑常侍,又领徐州大中正,转正员常侍。时有风雹为灾,广献书高祖曰:“风雹变未必为灾,古之圣贤辄惧而修己,所以兴政化而隆德教也。”又转大司农,领著作郎皆如故。十二年,《晋纪》成,凡四十六卷,表上之。迁秘书监。初,桓玄篡位,安帝出宫,广陪列悲恸,哀动左右。及高祖受禅,恭帝逊位,广又哀感,涕泗交流。谢晦见之,谓之曰:“徐公将无小过?“广收泪答曰:“身与君不同。君佐命兴王,逢千载嘉运;身世荷晋德,实眷恋故主。“因更歔欷。永初元年,诏曰:“秘书监徐广,学优行谨,历位恭肃,可中散大夫。“广上表曰:“臣年时衰耄,朝敬永阙,端居都邑,徒增替怠。臣坟墓在晋陵,臣又生长京口,恋旧怀远,每感暮心。息道玄谬荷朝恩,忝宰此邑,乞相随之官,归终桑梓。微志获申,殒没无恨。“许之,赠赐甚厚。性好读书,老犹不倦。元嘉二年,卒,时年七十四。《答礼问》百余条,用于今世。广兄子豁,在《良吏传》。

(节选自《宋书•徐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礼祖不厌/孙固宜遂/服无屈/而缘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三年。
B.且礼祖不厌/孙固宜遂服无屈/而缘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三年。
C.且礼祖不厌孙/固宜遂/服无屈/而缘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三年。
D.且礼祖不厌孙/固宜遂服无屈/而缘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三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秘书郎是官名。三国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南朝士族子弟以为出身之官。
B.朝敬即朝觐,是臣子对朝廷和君王的敬词,可指直接拜见皇帝,也可表示对朝廷和君王忠心和崇拜。
C.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自己得职务和地位,也可指朝中大臣因个人原因要求退休。
D.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东汉以来,文人一直以“桑梓”来借指故乡或乡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广博学多才,涉猎广泛。他家学深厚,且对各种学派方术无不涉猎;由于才能出众。孝武帝任命他为秘书郎,并给他增派了下属官员,后来转任员外散骑侍郎,依旧负责校对书籍。
B.徐广重视礼仪,讲求孝道。李太后逝世后,徐广在谈论服丧时,引用典故,按孝义为先,以礼进谏,认为祖母的丧礼参考父母,应为李太后守孝三年,他的建议得到朝廷认可和采纳。
C.徐广重情重义,感念旧恩。当安帝被迫离开皇宫,他恸哭流涕,悲痛不已;恭帝逊位时,徐广面对别人对他悲痛态度过分的质疑,表示自己曾蒙受到晋朝的大恩,因而愈发思念旧主。
D.徐广不慕高位,极力辞官。朝廷打算让徐广担任中散大夫。他以年老力衰,难以胜任,恋忆故旧,怀念过去为理由推辞,并要求和儿子徐玄一同回归故乡养老,最终得到高祖同意。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使百僚致敬,台内使广立议,由是内外并执下官礼,广常为愧恨焉。
②风雹变未必为灾,古之圣贤辄惧而修己,所以兴政化而隆德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