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小题2】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8-27 04:44: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洛中豪士
康軿
乾符中,洛中有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恣陈锦衣玉食,不以充诎为戒。饮馔华鲜,极口腹之欲。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止亦在东洛。深感其家恩旧,欲召诸子从容。有寺僧圣刚者,常所来往,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每见其饮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不可致,止于精洁修办小筵,未为难事。”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 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下箸。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水餐,俱致一匙于口,然相眄良久,咸若餐茶食蘖。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某前者所说,岂谬哉!”因造其门,以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为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其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饭,又嫌何事?”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火,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于餐啖。”僧抚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大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与圣刚同时窜避,潜伏山谷,不食者三日。 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文,买于土 杯同食。腹枵既甚,粱肉之美不如。僧笑而谓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可与诸郎君吃否?” 但低首惭靦,无复词对。
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是以圣人量.腹而食,贤者戒于奢逸。
(选自《剧谈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李因以具宴为说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及大寇陷洛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徒步将往河桥 / 日与其徒上高山
D.是以圣人量腹而食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勋荫:凭自己立功得到官爵。古代官吏选拔有世袭、纳赀、荐举、勋荫等方式。
B.昆仲:称人兄弟的敬词。昆为兄,仲为弟。另古代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C.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如“食必粱肉,衣必文绣”。
D.失饪:烹调生熟失宜。《论语·乡党》有“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的记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
(2)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
【小题4】简要概括李使君之宴中,豪贵子弟“难于餐啖”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合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待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弯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弯。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衰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顺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选自《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日/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友爱朋友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京城,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并将它们放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写文章,宣扬礼乐教化。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收集编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