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小题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11 09:0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 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 ③浃和:和睦。
【小题1】对下列句加点的词解释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B.窃寄目偿所愿焉 偿:满足
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造:制造D.词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②袁于南昌为属邑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C.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入。
D.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②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同类题2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古之学者必有师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很多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一定
【小题3】翻译句子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颖①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㕙,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中山,将大猎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毛颖:指毛笔,产自中山。毛,指兔毛;颖,指毛笔的锋毫。②其先明眎(shì):毛颖祖先明眎。明眎,兔子的别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 次:驻扎
B. 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一:一直
C. 拂试之,因免冠谢     谢:谢恩
D. 子孙最为蔷昌 蕃昌:兴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将大猎惧楚 ②日削月割,趋于亡
B. ①载颖归   ②穷山之高
C. ①惟居中山,能继父祖业 ②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 ①独中山族,不知其本所出    ②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奇文,它把毛笔拟人化,融合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以一支毛笔的产生、发展、废置为脉络,写成了一篇历史传记。
B. 文章既叙说了毛笔在历史文化上的贡献,又以它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C. 文章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造成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开头两段是写人,写毛颖的祖先,后几段则是写物,写毛笔的产生、发展历史。
D. 《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言必有据,处处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2)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其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惑:疑惑
B.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
C.余其能其古道    嘉:赞许
D.作《师说》以之  贻:遗留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子,择师而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B.师道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C.今其智反不能及  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D.师不必贤弟子    乃设九宾礼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解释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三段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D.第四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不拘于时,学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