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楚江怀古(其一)[注]
马 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 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怀古”,实际并未怀古,而是借泛游楚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B.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C.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D.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E. 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小题2】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03 01:2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①,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②,间伦知之。请无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③将何望哉!
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节)
(注)①鼓:城邑名。②啬夫:秦汉时的乡官,这里指掌管鼓城的官员。③永锡祚胤:锡,赐福;祚,读zuò,赐福、保佑;胤,读yìn,子孙后代。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无士大夫  疲:疲惫
B.此非其善者  极:极端,过分
C.之以义 厉:通“励”,勉励
D.罚而明赏    审:清楚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昔齐桓公问管仲曰  而君幸赵王
B.而可使巍巍至德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C.然后善善恶恶    惜其用武不终也
D.必怀之德  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B.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C.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D.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他认为君臣之间惟有诚信,才能君尽其礼,臣尽其忠。
B.小人有功也应赏,但赏小人则会助长奸佞之风,这是穆伯不采纳馈间伦的建议的原因。
C.管仲认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远避小人是称霸的前提,其中远避小人尤其重要。
D.穆伯认为,一个大国之君对待臣下只有讲求德信义礼,才能让“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君子更能尽忠。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兰亭记》((唐)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弟子又幼来耽玩 耽:潜心
B.负才艺,多权谋 负:有
C.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D.更不复安于梁槛上     安:放,藏
【小题2】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
B.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C.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李翱《杨烈妇传》)
(注)(1)发布命令    (2)爨:cuàn 烧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B.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C.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D.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小题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之“左”意指左丘明,春秋时期楚国史官,传说为姜子牙的后裔。
B.《左传》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上承《春秋》下启《史记》,与同体例的《国语》成书时间相当,思想倾向基本一致。
C.《左传》之“传”为“解释”“阐发”之意,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 三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同属儒家经典“十三经”。
D.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绝大多数都属这一类。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坟墓存 朝济而夕设版B.府库皆财也  吾还也
C.重赏令死士  其无礼于晋D.之千钱 失其所,不知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小题6】将下面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
【小题1】文中的“三山”是指传说中海外的三座仙山方丈、瀛洲和
【小题2】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___________”二字。
【小题3】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B.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C.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D.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B.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C.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D.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小题5】作者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一句收束全文,究竟妙在何处?请你作一简要评析。(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