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愈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盖其性所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于集 征:验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
A.随人问章句 其黄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 后之览
C.君贻孙言旧故之分 当其欣所遇
D.亦以卒后嗣愿云 犹不能不以兴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②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10:5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文帝与语,奇之,以徼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徼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大统初,进爵为,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日:“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竟来就读,递相谓日:  “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申徼传》)
【注】①杨震是东汉名臣,他到东莱任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他推荐的昌邑令王密深夜来访,以黄金十斤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然而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B.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C.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D.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是古代君王或将帅出征在外时办公的府署,因以帐幕搭建而成,故称之。有时也用以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B.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也泛指达官贵人或士大夫,如王侯将相。
C.秦及西汉时在宫门之内做事的郎官,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开始又称给事黄门侍郎,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D.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这一民族生活在今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曾建立政权。“吐谷浑”中的“谷”不读gǔ,读y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性情稳重谨慎,受到赞赏和重用。他不乱与人交往,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当记事参军和主簿;后发现他沉稳、周密,有度量,又让他做大行台郎中。
B.申徽不负重托,计捉刘彦。刘彦用卑鄙的手段获得瓜州刺史的官位,并欲叛逆,申徽受命秘密捉拿他,几次用计来迷惑他,最终把刘彦骗到宾馆,将其捉拿归案。
C.申徽为官勤勉,坚持不懈。他多年为官,历任多种职务,任职期间,公文无论大小,他都亲自审阅,公务无所拖延,官吏做不得坏事,即使位高权重,他仍坚持不懈。
D.申徽为官清廉,受到爱戴。当时,官员中有互相交往、互赠礼品的风气,而申徽却处污泥而不染,画了古代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卧室来警戒自己,离任时,很多人都为他送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
(2)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矣。何以知然耶?
《吕氏春秋》云:邾之故,为甲裳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于杯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节选自《反经·忠疑》)
(注)①邾,古国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则疏,誉之则亲 毁:破坏
B.多有所尤,所听必矣    悖:谬误
C.人有之者曰    伤:中伤
D.不足以公息忌之说也    累:妨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知然耶 谁不食
B.为甲裳帛 乐羊我故
C.不以组 私其亲
D.于杯亏 将受命之日忘其家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官为甲必以组
(邾君)命有关的官吏制作甲裳一定要用丝带连缀
B.窥面于盘水则圆
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圆形完整的
C.所自窥之异也
自己能看出水中面影的区别罢了
D.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指挥军队时就该忘掉自己的父母
【小题4】下列诗句阐释的哲理和作者的观点“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接近的一项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小题6】本文对“听言”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的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晨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小题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是诗人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是在这早春之中,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
B.“清”字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暗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故环境也很清幽。
C.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尚未展开,“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
D.第三、四句用“若待”两字一转,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说明早春的“清冷”,表明作者更喜爱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盛春之景。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早春时节,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
B.“半未匀”之景,使人仿佛见到绿枝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清新悦人,这虽然突出了“早”字,但是也写出了早春的不尽人意。
C.本诗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很成功,“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句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D.诗篇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1),空戴南冠学楚囚(2)

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B.第三句以“残星”写时辰,晨星寥落,曙光初现;以“雁横塞”点时令,南归的秋雁正在掠过北方的天空。
C.颈联写触目所见:竹篱旁边,一丛丛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水塘旁边,一朵朵凋残的莲花花瓣落尽。
D.尾联使用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凄清”二字,表面上是写秋意的清冷,实际上则是借此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B.“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写动景,“人倚楼”写静态。视听结合,动静有致,颇具匠心。
C.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构成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D.“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小题3】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