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高祖受禅,拜司九侍郎。及晋王广为扬州,衡拜扬州总管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开皇中,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
炀帝嗣位,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逢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帝益欢。衡以藩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
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具图奏之。衡乘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神,稍加折损。”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有人谮暕违制,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
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义宁中,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节选自《隋书·张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B.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C.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D.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佐助,后来成为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类似的还有参佐等。
B.宗族,宗是尊奉同一祖先的人,族是同一家族的人,同宗即同族。
C.太山,即东岳泰山,历史上帝王常有到泰山封禅祭拜天地的传统。
D.宪司,古时御史的别称。因为张衡时任御史大夫,故称其为宪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勤于学问,为人所重。他15岁就进入太学学习,因勤学精思被同辈推重,跟随沈重学习《三礼》,后受到重用。
B.张衡与帝有旧,恩宠非常。早在杨广镇守扬州时他就辅佐杨广,很受信任;杨广继位以后还曾留宿他家,君臣尽欢。
C.张衡体恤民情,直言进谏。炀帝想扣建宫室,张衡借机进谏,规劝皇帝爱惜百姓,惹得皇帝很不高兴,但他并不回避。
D.张衡失宠被杀,结局悲惨。他被贬为平民之后,仍然被皇帝派人监视,因被妾告发他批评朝政、最终被杀于自己家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②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2 03: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彻,字广达,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护以彻谨厚有才具,甚礼之。武帝时,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邑三百户。后从帝拔晋州。录前后功,加开府,别封蔡阳县公,邑千户。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淮南,每为先锋。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其欢心。高祖受禅,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及晋王广之镇并州也,朝廷妙选正人有文武才干者,为之僚佐。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时蜀王秀亦镇益州,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突厥沙钵略可汗犯塞,上令卫王爽为元帅,率众击之,以彻为长史。遇虏于白道,行军总管李充言于爽曰:“周、齐之世,有同战国,中夏力分,其来久矣。突厥每侵边,诸将辄以全军为计,莫能死战。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遂与充率精骑五千,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因此屈膝称籓。彻以功加上大将军。未几,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以彻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阿拔闻而遁去。及晋王广转牧淮海,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寻徙封城阳郡公。其后突厥犯塞,彻复领行军总管击破之。
(节选自《隋书·李彻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
B.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
C.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
D.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指接受别人传给的帝位。禅让,是中国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的一种称法。如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
B.并州,指中国古代划分的九大州之一。其说法不一,通常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C.中夏在古代有多重意义,既可指华夏、中国,也可以指中原地区。文中意为中华,与中国、中土、天下、华夏同义。
D.称藩,意思是称臣,自称是属国。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为藩。藩,也常用作对诸侯国的雅称,如藩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A.李彻官运亨通。他因生性刚毅,有才干,为人忠厚,被大冢宰宇文护当作亲信,不久担任殿中司马,多次升迁到奉车都尉,此后春风得意。
B.李彻甚受皇上器重。他受北周武帝、宣帝、隋高祖三朝重任厚禄,隋高祖杨坚在群臣面前更是对他赞誉有加。
C.李彻战功赫赫。他先后随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从帝拔晋州,从韦孝宽平定淮南叛乱,多次打败来犯的突厥,为边疆平安立下汗马功劳。
D.李彻武略盖群。他在突厥来犯时,诸将大多数怀疑行军总管李充对敌我双方军情的分析和提出的取胜方略,只有他赞成,可见其谋略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⑵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疏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曰襄。

(选自《隋书·樊叔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両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B.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C.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D.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指儿童时期。髫,指小孩下垂的头发;龀,指小孩换牙。
B.迁,和“拔”“擢”等在古代都指升官,“左迁”则指贬官。
C.崩,指天子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
D.谥,即谥号,是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平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仆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尉迥叛乱,率兵进犯大梁,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职位。
C.樊叔略奉命审查罪犯,写好奏章将要上呈,在马上突然去世,皇帝甚为痛惜。
D.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孝慈,扶风人也。孝慈少沉谨,有器干,美容仪。周初为中侍上士,后拜都督,聘于齐,以奉使称旨,大都督。其年又聘于齐,还授宣纳上士。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高祖受禅,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于时王业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俄迁大司农,待遇逾密。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于是拜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明年,上于陕州置常平仓,转输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又领太子右庶子,仍判工部、民部二尚书,称为干理。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给职田各有差,上并嘉纳焉。开皇十八年,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出为浙州刺史。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仁寿初,迁洪州总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为乱,诏孝慈为行军总管,击平之。其年卒官。
(选自《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B.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C.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D.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多指调动官职,包括升、降、调三种情况,如迁授、左迁等均指贬职。
B.受禅,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禅让的帝位,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传说。
C.廨钱,隋唐时期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由各州令史负责,所收利息作为官员津贴。
D.东宫,因方位得名,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可借指太子本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孝慈颇具外交才能,曾两次奉命出使齐,皇帝十分满意并因此提拔了他。
B.苏孝慈军事才能出众,先从周武帝征齐,后接受隋文帝诏命,平定山越叛乱。
C.苏孝慈管理能力突出,隋文帝登基之初,由他总管从全国各地征召而来的工匠。
D.苏孝慈为官心系百姓,主动提出疏通渭水,并反对官民争利,对民施行惠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同类题4

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列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加强自身约束、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小题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臣闻(①)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②)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③)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人君神器之重 (2)能而任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克终者
A. 语气词,无义 B. 大概 C. 因为 D. 超过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其根本
A. 固然,确实    B. 本来 C. 坚守 D. 巩固, 使稳固
【小题4】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填上所缺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欲  ②思  ③求 B. ①思  ②求  ③欲
C. ①求  ②欲  ③思 D. ①求  ②思  ③欲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小题6】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小题7】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任选其一并阐述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