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李密的《陈情表》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臣以险衅,遭闵凶
(2)既无伯叔,终兄弟
(3)蒙国恩,除臣洗马
(4)则刘病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生孩六月,慈父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
B.兰芝初还时,府吏丁宁
C.风吹草低牛羊
D.图穷而匕首
【小题3】下列各项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A.无乃尔是过与
B.渺渺兮予怀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小题4】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伶仃,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5 10:3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E. 这首七言律诗在景物描写方面独具匠心,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多种艺术手法,营造了凄清的气氛,为诗歌抒情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小题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自身的谦称)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流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是时仆桂林(___________)   乃不而会于桂林 (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
【小题3】画波浪线的句子叙述了“仆与宗衮”□□□□的经历。(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是送别时的赠言。
B.首段感“人生几何”,叹“世无知己”。
C.次段写饯别,描绘出阔远奇绝的景象。
D.尾句不落俗套,反笔以出,别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