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钟雅字彦胄,颍川长社人也。雅少,好学有才志,举四行,除汝阳令,入为佐著作郎。母忧去官,服阕复职。东海王越请为参军,迁尚书郎。

避乱东渡,元帝以为丞相记室参军,迁临淮内史、振威将军。顷之,征拜散骑侍郎,转尚书右丞。时有事于太庙,雅奏曰:“陛下继承世数本为玄孙而今祝文称曾孙恐此因循之失宜见改正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也景皇帝自以功德为世宗不以伯祖而登庙亦宜除伯祖之文。”诏如所奏。转北军中候。大将军王敦请为从事中郎,补宣城内史。钱风作逆,加广武将军,率众屯青弋。时广德县人周玘为凤起兵攻雅,雅退据泾县,收合士庶,讨玘,斩之。凤平,征拜尚书左丞。

明帝,迁御史中丞。时国丧未期,而尚书梅陶私奏女妓,雅劾奏曰:“臣闻放勋之殂,八音遏密,虽在凡庶,犹能三载。自兹以来,历代所同。圣主缟素,泣血临朝,百僚惨怆,动无欢容。陶无大臣忠慕之节,家庭侈靡,宜加放黜,以整王宪。”穆后临朝,特原不问。雅直法绳违,百僚皆惮之。

北中郎将刘遐卒,遐部曲作乱,诏郭默讨之,以雅监征讨军事、假节。事平,拜骁骑将军。苏峻之难,诏雅为前锋监军、假节,领精勇千人以距峻。雅以兵少,不敢击,退还。或谓雅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随时之宜而坐待其毙。”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逊遁以求免,可乎?”其人不复言。

明年,为贼所害。贼平,追赠光禄勋。其后以家贫,诏赐布帛百匹。子诞,位至中军参军,早卒。

(节选自《晋书·钟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继承/世数本为玄孙/而今/祝文称曾孙/恐此因循之失/宜见改正/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也/景皇帝自以功德为世宗/不以伯祖而登庙/亦宜除伯祖之文/
B.陛下继承世数/本为玄孙/而今祝文称曾孙/恐此因循之失/宜见改正/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也/景皇帝自以功德为世宗/不以伯祖而登庙/亦宜除伯祖之文/
C.陛下继承/世数本为玄孙/而今祝文称曾孙/恐此因循之失/宜见改正/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也/景皇帝自以功德为世宗/不以伯祖而登庙/亦宜除伯祖之文/
D.陛下继承世数/本为玄孙/而今/祝文称曾孙恐此因循之失/宜见改正/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也/景皇帝以功德为世宗/不以伯祖而登庙/亦宜除伯祖之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表示幼年丧父,与“独”“鳏”“寡”共同构成孟子所言的“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B.母忧”,也称为内忧、丁母忧,表示遭遇了母亲的丧事,遭遇父亲的丧事则称为丁父忧。
C.“世宗”,皇帝庙号,是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唐太宗、宋太祖都是庙号。
D.“崩”,指帝王、王后的死,诸侯、大官的死称为“薨”,大夫的死称为“不禄”,士的死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雅幼年丧父,但好学有才志。他非常勤奋,在仁、义、礼、智等方面都有着不俗表现,因此担任了汝阳县令,又入京担任了佐著作郎,后来还得到了东海王的赏识。
B.钟雅熟悉祭祀制度与典章礼仪。在皇帝准备祭祀太庙时,钟雅及时指出了当时祝文中存在的两处不妥当的地方,最后,皇帝下令听从了他的建议并进行了修正。
C.钟雅对朝廷忠心耿耿,眼里揉不得沙子。在国丧期间,钟雅痛斥当时的尚书梅陶私自让女妓奏演的行为,认为其不但背离了忠臣之道,而且也违反了历史遗留的规矩。
D.钟雅为官清廉,家境贫寒。他死后家中困苦难继,皇帝得知后还专门下令送来一百匹布帛。他的儿子官至中军参军,却也如同其父钟雅一样,很年轻的时候便去世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后临朝,特原不问。雅直法绳违,百僚皆惮之。
(2)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逊遁以求免,可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11:59: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桓温在荆州,辟为从事,以辩识义理深重之。引为主簿,稍迁别驾、征西长史,遂显于朝廷。时惟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又善于赏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谢安游集之日,辄开筵待之。

宁康初,以胤为中书侍郎、关内侯。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纳侍讲,侍中卞眈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胤与丹阳尹王混擿句,时论荣之。累迁侍中。太元中,增置太学生百人,以胤领国子博士。其后年,议郊庙明堂之事,胤以“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时从其议。又迁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以疾去职。俄为护军将军。时王国宝谄于会稽王道子,讽八坐启以道子为丞相,加殊礼。胤曰:“此乃成王所以尊周公也。今主上当阳,非成王之地,相王在位,岂得为周公乎!望实二三,并不宜尔,必大忤上意。”乃称疾不署其事。疏奏,帝大怒,而甚嘉胤。

隆安初,为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辞疾不拜。加辅国将军、丹阳尹。顷之,迁吏部尚书。元显有过,胤与江绩密言于道子,将奏之,事泄,元显逼令自裁。俄而胤卒,朝廷伤之。   

(节选自《晋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
B.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
C.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
D.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
B.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祭天和配祀宗祖等。
C.八坐即“八座”,是朝廷执事大臣的合称,晋代包括尚书令、左右仆射、诸曹尚书,但不管几人,皆用此称。
D.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中吏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吏部掌管官吏任免、升降、考核、封勋以及典礼等事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车胤博学多才,享有美誉。车胤虽家中贫寒,但勤奋不倦,曾以囊萤照明读书,学识广博;年长后辩义识理,知名于世。
B.车胤异于常人,深得赏识。车胤年幼时就得到善于知人的太守王胡之的肯定,长大后更得荆州刺史桓温的器重,多次升职。
C.车胤讲求实际,善明事理。朝廷讨论郊庙明堂之事,车胤认为,天下安定后才可以大修明堂辟雍,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D.车胤为官公正,敢作敢为。在王国宝讨好司马道子一事上,皇上对车胤直言相谏感到愤怒,但又因其忠心耿耿而更加欣赏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
(2)望实二三,并不宜尔,必大忤上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醮”,古时指女子出嫁。古代表示女子出嫁的词还有:“归”,《项脊轩志》有“吾妻来归”一语;“适”,《孔雀东南飞》有“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一句;“出阁”一词则产生较晚,有些方言还一直沿用。
B.“游夏”,即子游和子夏,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子游,“孔门十哲”之一,位列文学科第一名;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文中说谯周的门人把李密比作“游夏”,意思是说他博览群书,精通文学。
C.“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古人重视孝道,为去世的父母守孝是孝道的一种重要表现。《陈情表》中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语,“期”和“功”就是指为父母守孝的期限不同而制定的两种不同的孝服。
D.“安乐公”,即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蜀汉昭烈皇帝刘玄德的儿子。资质平庸,无政治才能,断送了蜀汉江山。著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就出在他的身上,这个故事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形成强烈的反差。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③谯周:人名。
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李密的《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B.“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
C.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古代任职授官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在祖母去世后,服孝期满,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C.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D.李密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写诗抱怨,晋武帝对他很生气,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而心怀怨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同类题4

(调研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鉴,字林伯,乐陵厌次人也。出自寒素,雅志公亮。仕魏,历尚书郎、侍御史、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多所纠正,皇帝惮之。出为并州刺史、假节、护匈奴中郎将。
武帝受禅,封堂阳子。入为司隶校尉,转尚书。时秦、凉为虏所败,遣鉴都督陇右诸军事,坐论功虚伪免官。后为镇南将军、豫州刺史,坐讨吴贼虚张首级。诏曰:“昔武牙将军田顺以诈增虏获自杀,诬罔败法,古今所疾。鉴备大臣,吾所取信。往事西事,公欺朝廷,以败为得,竟不推究。中间黜免未久,寻复授用,冀能补过,而乃与下同诈。所谓大臣,义得尔乎!有司奏是也,顾未忍耳。今遣归田里,终身不得复用,勿削爵土也。”久之,拜光禄勋,复为司隶校尉,稍加特进,迁右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前代三公册拜,皆设小会,所以崇宰辅之制也。自魏末已后,废不复行。至鉴,有诏令会,遂以为常。太康末,拜司空,领太子太傅。
武帝崩,鉴与中护军张劭监统山陵。时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傅杨骏所疑不敢临丧出营城外时有告亮欲举兵讨骏骏大惧白太后令帝为手诏诏鉴及张劭使率陵兵讨亮劭,骏甥也,便率所领催鉴速发,鉴以为不然,保持之,遣人密觇视亮,已别道还许昌,于是骏止,论者称之。山陵讫,封昌安县侯。
无康初,为太尉。年八十余,克壮慷慨,自遇若少年,时人美之。寻薨,谥曰元。
(选自《晋书·石鉴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傅/杨骏所疑/不敢临丧出营/城外时有告亮欲举兵讨骏/骏大惧/白太后令帝为手诏/诏鉴及张劭使率陵兵讨亮/
B.时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傅杨骏所疑/不敢临丧/出营城外/时有告亮欲举兵讨骏/骏大惧白太后/令帝为手诏诏鉴及张劭/使率陵兵讨亮/
C.时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傅杨骏所疑/不敢临丧/出营城外/时有告亮欲举兵讨骏/骏大惧/白太后令帝为手诏/诏鉴及张劭使率陵兵讨亮/
D.时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傅杨骏所疑/不敢临丧出营/城外时有告亮/欲举兵讨骏/骏大惧/白太后令帝为手诏/诏鉴及张劭使率陵兵讨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是
A.受禅,文中指接受禅让。在中国古代,皇帝把帝位让给别人称为禅让。
B.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有时也指上级下达的文书,是一种命令文体。
C.爵土,官爵和封地,古代分封给皇室贵族或有功之臣的名位和土地。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鉴志高秉正,皇帝都忌惮他。石鉴出身于贫寒家庭,志趣高雅,对时政人事屡有纠正,皇帝都畏惧他,所以调遣他外出做官。
B.石鉴历任要职,其间多有反复。石鉴曾担任尚书左丞、尚书、右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尉等重要职务,其间也曾被降职甚至免职。
C.石鉴弄虚作假,很令朝廷失望。石鉴监督陇右军事时,因虚报战功被免官;后任镇南将军,又因虚报战绩被治罪,皇帝对他很失望。
D.石鉴做事稳重,受到人们称赞。张劭率兵催促石鉴赶快出兵讨伐汝南王司马亮,但石鉴按兵不动,只是派人监视,事后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武牙将军田顺以诈增虏获自杀,诬罔败法,古今所疾。
(2)自魏末已后,废不复行。至鉴,有诏令会,遂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