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组题。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诗虽仅寥寥十句,却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和被射物,整个打猎过程写得波澜起伏,神采飞扬。
B.首句写的是猎场的情境。重点突出一个“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的气氛,让人想象出从猎人员,屏气静息的神态和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
C.此剧写射猎的对象。野雉被猎火驱除草木丛后,一见猎鹰便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出没复”三字逼真地写出了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和将军不凡的气度。
D.诗人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仅“盘马弯弓惜不发”一句,诗人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以武取胜、自负而又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
E. 尾联写射猎后官军齐乐,野雉坠地,与猎射钱的静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对照。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小题2】诗中所写将军之“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诗人是如何表现将军之“巧”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28 02:1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大家,许多人
C.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以……为耻
D.郯子之徒,其贤不孔子    及:比得上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韩愈批判的轻视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益圣,愚益愚”的关键所在。
B.家长在择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是一致的,即都不择师学习,这是不明智的做法。
C.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放在一起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恶劣风气。
D.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并举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例,阐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B.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劝学》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用比喻论证。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从《劝学》全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同类题3

答张十一功曹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喧闹热烈的氛围。
B.“哀猿啼处两三家”一句,运用以声衬静,用猿的哀鸣之声打破山村的安静,衬托出山村的宁静。
C.领联“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以乐景衬乐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衬托出作者的闲适之情。
D.颈联“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E.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作者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
【小题2】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背景介绍):“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新唐书·韩愈传》节选。)韩愈去潮州路上曾途径蓝田关口。
【小题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但自己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B.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C.作者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结。语中含酸,透露出为国言事,却落入穷途末路的悲凉和绝望。
D.本诗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既表现了诗美,又不失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诗颈联“纯作景语”你认同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