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一)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  ②石燕,《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③江豚,《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小题1】找出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A.首联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从陈后主亡国说起,“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
B.颔联通过描写眼前成百上千座达官贵族的坟冢、高低错落的宫殿来体现金陵的繁荣景象。
C.颈联中“石燕”和“江豚”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
D.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的由盛转衰。
E. “惟有青山似洛中”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山形依旧枕寒流”用意相同。
【小题2】本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诗人通过哪些手法展开抒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15 10:49: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沃灌(_________)
公卿之后(_________)
③莫逾自(_________)
年事蹉跎(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余从师也/乃记而去
B.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其翼垂天之云
C.王生好学不得其法/濯清涟不妖
D.昭炯戒/可为师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小题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微,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年十六,州举秀才、衡阳王义季右军参军,并不就。起家司徒祭酒,转主簿、始兴王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父忧去官,服阕,除南平王铄右军咨议参军。微素无宦情,称疾不就。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并固辞。时兄远免官历年,微叹曰:“我兄无事而屏废,我何得而叼忝瑜分?”文帝即以远为光禄勋。微为文妤古,言颇抑扬。袁淑见之,谓为诉屈。吏部尚书江湛举微为吏部郎,微确乎不拔。时论者或云微之见举,庐江何偃亦参其议。偃虑为微所咎,与之书自陈。微报书深言尘外之适。其从弟僧绰宣文帝旨使就职,因留之宿。微妙解天文,知当有大故,独与僧绰仰视,谓曰:“此上不欺人,非智者其孰能免之?”遂辞不就。寻有元凶之变。微常住门屋一间,如此者十余年。太祖以其善筮,赐以名蓍。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唯当坐处独净。弟僧谦亦有才誉,为太子舍人,遇疾,微躬自处疗,而僧谦服药失度,遂卒。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哀痛僧谦不能已,以书告灵。元嘉三十年,卒,时年三十九。僧谦卒后四旬而微终。遗令薄葬,不设轜旐鼓挽之属,施五尺床为灵,二宿便毁。以尝所弹琴置床上,何长史来,以琴与之。何长史者,偃也。无子,家人遵之。所著文集传于世。世祖即位,诏曰:“微栖志贞深,文行惇洽,生自华宗,身安隐素,足以贲兹丘园,惇是薄俗。不幸蚤世,朕甚悼之。可追赠秘书监。”

(选自《南史·列传第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B.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C.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D.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在中古时期可指弟之子,是当时常用的宗亲称谓词之一;另有学生、徒弟之意。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曾为学校生员专称。
C.父忧,是“丁父忧”的省写,丁优人王微在父亲去世后如无郡县征召就要停职守制。
D.从弟,古人称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年长于己的称为从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微历任数职,最终因兄退隐。他始任司徒祭酒,转任主簿、始兴王刘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后因哥哥无辜被废黜而萌生归隐的想法。
B.王微内心笃定,不为官位所动。吏部尚书江湛举荐他为吏部郎,文帝派他的堂弟王僧绰宣读诏书让他正式到任,他借助天象审察形势,婉转谢绝了
C.王微生活简朴,因善筮而受赏。他住在只有一个单间的房子里,像这样过了十几年;太祖因为他善于用龟甲、筮草等来预测世事,就赐给了他有名的蓍草。
D.王微英年早逝,死后尽享哀荣。他去世时只有三十九岁;世祖即位后,表达了对他为文为人的褒奖之情、对他不幸早逝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并追赠他为秘书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素无宦情,称疾不就。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并固辞。
(2)偃虑为微所咎,与之书自陈。微报书深言尘外之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舆

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云:“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疾病)之若此。

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重皆不啻握(手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论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扬》《皇荂》中,言偃、卜子夏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下笔,动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桑叶,波浪颓沓,未见其止。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大抵人间费用,苟得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选自《古代散文小品选粹》)

(注)①东雒西雍:东雒,即洛阳;西雍,代指长安一带。②九牧:代之天下。③户牖:指门户。④《周南》《召南》:代之高雅音乐;《折扬》《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⑤管:毛笔。⑥颓沓:颓败杂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而 荣:茂盛
B.乃寤见剡藤之死    曩:往昔,从前
C.苟得其理  著:附着,引申为“合乎”
D.予谓今之为文者    错:通“措”,施行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士人论文的一组是(  )
①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 ②其自重皆不啻握骊龙珠
③其论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 ④遂轻傲圣人道
⑤谁非书剡纸者耶     ⑥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春天的剡溪古藤与其他植物表现不同这一现象很吃惊,通过向剡溪上的人询问,才得知原委。
B.当时天下大多文人自以为是,即使少数清醒明白,但他们也寡不敌众,在多数人面前失去话语权。
C.作者借助死于当地制纸工匠之手的剡溪古藤,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文风侈靡而又骄傲自大的文人。
D.文章托物寓意,针砭时弊,观点鲜明,言辞锋利,说理生动形象,即使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2)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