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运用反衬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偶见一枝杏花,触发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
B.颔联花开易落,行色匆匆,诗人无法尽赏杏花的美丽,顿觉缘分短浅,倍感惆怅。
C.颈联重在写景。描绘了春寒料峭,不见莺啼蝶舞,唯有杏花寂寞盛放的凄凉之景。
D.尾联驰骋想象,从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看到千万树杏花怒放绚丽的美景。
E.全诗写意粗犷,以杏花起兴,多方联想,层层深入,营造了繁丽温馨的诗歌意境。
【小题2】本诗的第二句“墙外行人正独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请结合全诗具体阐释该句中“愁”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05 11:0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逼人的寒气催落菊花,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小题2】“菊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唐·岑参《送蜀郡李掾》)
B.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宋·陈与义《感事》)
C.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D.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近代·弘一《清平乐·赠许幻园》)
【小题3】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撙、字景节,少方雅退欢,与第四兄寅俱知名。仕齐,位给事黄门侍郎。丁母忧,庐于墓侧。齐末多难,服阙,因居墓所.除太子中庶子、太尉长史,并不就。梁台建,为侍中,临海太中。公事左迁太子中庶子,复为侍中,吴兴太守。初,撙口不言钱,及在吴兴,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饵,诏褒其清。加信武将军。袁昂曰:“当今贞素简胜,唯有蔡撙。”乃遣吏部尚书徐勉诣之,停车三通不报。勉笑日:“当须我召也。”遂投刺,乃入。累迁吏部尚书,在选弘简有名称。又为侍中,领秘书监,武帝尝谓日:“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沈约、范岫各已被升摧,此外无人。”约时为太子少傅,岫为右卫将军。撙风骨鲠正,气调英嶷,当朝无所屈让。尝奏用琅邪王筠为殿中郎,武帝嫌不取参掌通署,乃推白牒于香橙地下,日:“卿殊不了事。”撙正色俯身拾牒起,曰:臣谓举尔所知,许允已有前事,既是所知而用,无烦参掌署名。臣撙少而仕宦,未尝有不了事之目。”困捧牒直出,使命驾而去,仍欲抗表自解。帝寻悔,取事为画。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竟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尚书,撙始放著执日:“尔。” 帝曰:“卿向何聋,今何?”对日:“臣预为右威,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性甚凝厉,善自居适。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遗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后为中书令,卒于吴郡太守,谥曰康子。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日:“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

(选自《南史.蔡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遺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B.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喧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C.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D.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喧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指遭遇母亲的丧事。丁忧,指遭父母之丧。按照旧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B.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比如“迁除”指官吏的升迁和任用。也指贬谪、放逻,比如“左迁”指降低官职,“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
C.投刺,古代礼节,投递名帖求见,亦指留下名帖。丢下名帖,以示弃官隐退。刺,指名刺或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
D.笏,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拿着的笏板,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撙谦退静默。齐朝末年多灾多难,蔡撙服丧期满后就住在母亲坟墓边的屋子里,朝廷授予他官职,他都不就任。
B.蔡搏为官清廉。蔡撙口中从不谈论钱财。在吴兴任职时,他不饮用郡井中的水,并且亲自在屋前栽种蔬菜食用。
C.蔡撙耿直不屈。蔡遵因奏请起用琅邪王筠任殿中郎没有遵守规则,皇帝发怒把白牒推到地上并斥责他,他据理辩驳不退缩。
D.蔡搏遵守礼法。皇帝设饼宴招待大臣,多次直呼蔡撙的名字,蔡撙因为君臣有别不敢答应,直到皇帝叫他蔡尚书他才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举尔所知,许允已有前事;既是所知而用,无烦参掌署名。
(2)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日:“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