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入黄溪闻猿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江上闻猿
雍裕之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
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②雍裕之: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小题1】下列对柳宗元《入黄溪闻猿》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前两句直接入题,写黄溪小路绵延弯曲,猿猴悲鸣。一曲一哀,感物伤情。
B.诗歌前两句写黄溪小路弯弯曲曲绵延千里,山中的猿猴声声哀鸣不知来自何处,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C.“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写作者被贬边州多年,不再流泪,却听到哀猿声声,徒自空鸣,深沉地道出了诗人内心波澜不惊的旷达之情。
D.诗歌三、四句紧承诗题“闻猿”写感受,抒情不落俗套,更让人品出“奇趣”。这契合了苏东坡所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创作主张。
E. 柳诗前两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两句抒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小题2】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29 09:5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活得长久
B.不抑耗其实而已 实:果实
C.若不过焉则不及 若:如果
D.则又爱之太恩   爱:吝啬
【小题2】下列各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已去而复顾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既然已,勿动勿虑”中的“已”通“矣”,可译为“了”。
B.“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为“种植它们的时候像对待孩子那样,将它们放在一边不管的时候,像抛弃了它们”。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中的三个“以”都是连词,意义也完全一样。
D.该文段交代了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经验,写得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而饶有兴味。
【小题4】该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概括文段中的两组对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