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面小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小题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02 10:0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源子邕,字灵和。少好文雅,笃志于学,推诚待士,士多归之。累迁夏州刺史。时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首为反乱,统万逆徒,寇害应接。子邕婴城自守,城中粮尽,煮马皮而食之。子邕善绥抚,无有离贰。以饥馑转切,欲自出求粮,留子延伯据守。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子邕泣请于众曰:“吾世荷国恩,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遂自率羸弱向东夏运粮。延伯与将士送出城,哭而拜辞,三军莫不呜咽。子邕为朔方胡帅曹阿各拔所邀,力屈被执。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子邕虽被囚束,雅为胡人所敬,常以百姓礼事之。子邕为陈安危祸福之端,劝阿各拔令降。将从之,未果而死。拔弟桑生代总部众,竟随子邕降。
时北海王颢为大行台,子邕具陈诸贼可灭状。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及萧宝夤等为贼所败,关右骚扰,时子邕新平黑城,遂率士马并夏州募义人,鼓行南出。贼帅康维摩守锯谷,断绝婴棠桥。子邕与战,大破之,禽维摩。又攻破贼帅契官斤于杨氏堡。出自西夏,至于东夏,转战千里。至是,朝廷始得委问。除兼行台尚书。复破贼帅纥单步胡提于曲沃,明帝玺书劳勉之。子邕在白水郡破贼率宿勤明达子阿非军,多所斩获。除给事黄门侍郎,封乐平县公。
以葛荣久逼信都,诏子邕为北讨都督。时相州刺史、安乐王鉴据邺反,敕子邕与都督李神轨先讨平之。改封阳平县公。遂与裴衍发邺,讨葛荣。而信都城陷,除子邕冀州刺史,与裴衍俱进。子邕战败而殁,赠司空,谥曰庄穆。
(选自《北史·源子邕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B.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C.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D.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职,汉武帝时始置,主要监察地方事务,“刺”为检核问事之意。
B.三军,这种说法起源于春秋时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后统称军队。
C.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D.玺,是用玉石雕刻的印章。玺书,是盖有玺印的书信,从秦朝起就开始流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子邕待人坦诚,士人多归附他。后来劝阿各拔命令胡人归降,并最终成功让阿各拔弟弟归降,应该说与他的坦诚也不无关系。
B.源子邕善于安抚人心,所以手下人没有离叛之心。州城被包围,军民愿意同他死守,他要亲自出城去借粮,将士们哭着送他出城。
C.源子邕立有不少战功。他在九十天之内平定了东夏叛乱,平定了黑城后,又在锯谷擒获了康维摩,还在白水郡打败了宿勤明达的军队。
D.源子邕为国竭尽忠诚。他认为自家世代蒙受国家恩典,不能忘恩,身陷敌营,仍写信要求儿子源延伯坚持尽忠,最后自己也战死疆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
②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季子札
【唐】独孤及
①季子三以国让,而《春秋》褒之,余征其前闻于旧史氏。窃谓废先君之命,非孝也,附子臧之义,非公也,执礼全节,使国篡君弑,非仁也,出能观变,入不讨乱,非智也。左丘明,太史公书而无讥,余有惑焉。
②夫国之大经,实在择嗣。王者慎德之不建,故以贤则废年,以义则废卜,以君命则废礼。是以太伯之奔句吴也,盖避季历。季历以先王所属,故篡服嗣位而不私,太伯知公器有归,亦断发文身而无怨。及武王继统,受命作周,不以配天之业让伯邑考,官天下也。彼诸樊无季历之贤,王僚无武王之圣,而季子为太伯之让,是徇名也,岂曰至德?且使争端兴于上替,祸机起于内室,逐错命于子光,覆师于夫差,陵夷不返,二代而吴灭。 
③□季子之闳达博物,慕义无穷,向使当寿梦之眷命,接馀昧之绝统,必能光启周道,以霸荆蛮。则大业用康,多难不做。阖闾安得谋于窟室?专诸何所施其匕首?
④呜呼!全身不顾其业,专让不夺其志,所去者忠,所存者节。善自牧矣,谓先君何?与其观变周乐,虑危戚钟,曷若以萧墙为心,社稷是恤?复命哭墓,哀死事生,孰与先衅而动,治其未乱?弃室以表义,挂剑以明信,孰与奉君父之命,慰神祗之心?则独守纯白,不干义嗣,是洁己而遗国也。吴之覆亡,君实阶祸。且曰非我生乱,其孰生之哉!其孰生之哉!
【注】①吴季子札:即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寿梦有四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以季札贤,寿梦欲立季札为太子,季札让,寿梦死,诸樊欲让位于季札,季札又辞,诸樊将王位传弟不传子,欲依次传于季札,至余昧死,季札又辞去,后余昧子子僚继位,诸樊子光使刺客刺杀吴王僚而自立,公子光即阖闾②子臧:春秋时曹国贵族,在曹国内乱中拒绝王位。③太伯:吴国的始祖。周太王长子,见太王要立幼子季历为嗣,与弟仲雍一起出走江南,被当地人立为君长,自号句吴。④观变周乐、虑危戚钟:季札出访时听到演奏周王室特赐的音乐而察知各国的兴衰,听到钟声而提醒孙文子于处境危险。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故B.使C.以D.则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择嗣,应该坚守年龄,占卜、礼制的标准。
B.择嗣,应该挑选贤能、仁义,听君命的人。
C.君王若担心嗣君之德,白身先要遵从礼法。
D.要立有德之人为嗣,就不可教条遵循成法。
【小题3】以下属于“吴之覆亡,君实阶祸”的理由的一项是
A.观变周乐,虑危戚钟
B.先衅而动,治其未乱
C.挂剑以明信
D.独守纯白,不干义嗣
【小题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小题5】季札让国通常被视作贤举,本文却对季札重新定性,是否有说服力?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述语言两个方面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