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九月九日

[唐]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小题2】有人说,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08 09:0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③裛(yì):通“浥”,沾湿。④莱(lái):草名,即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小题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彝,字庆宾,清河东武城人也。彝性公强有风气,历览经史,袭祖侯爵。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

后从驾南征,母忧解任。彝居丧过礼,送葬自平城达家,千里步从,不乘车马,颜貌瘦瘠,当世称之。孝文幸冀州,遣使吊慰,诏以骁骑将军起之,还复本位。

宣武亲政,罢六辅。彝与兼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惧,出京奔走。

寻除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于是出入直卫,方伯羽仪,赫然可观。羌、夏畏伏,惮其威整;一方肃静,号为良牧。

彝敷政陇右,多所制立,宣布新风,革其旧俗,人庶爱仰之。为国造佛寺,名曰兴皇,诸有罪咎者,随其轻重,谪为土木之功,无复鞭杖之罚。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擅立刑法,劳役百姓,诏遣直后万贰兴驰驿检察。贰兴,肇所亲爱,必欲致彝深罪。彝清身奉法,求其愆过,遂无所得。见代还洛,犹停废数年

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由是众口喧喧,谤讟(dú)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神龟二年二月,羽林武贲将几千人,相率至尚书省诟骂,求其长子尚书郎始均不获,以瓦石击打公门。上下慑惧,莫敢讨抑。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始均、仲瑀当时逾北垣而走。始均回救其父,拜伏群小,以请父命。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中,及得尸骸,不复可识,唯以髻中小钗为验。仲瑀走免。彝仅有余命,沙门寺与其比邻,舆致于寺。远近闻见,莫不惋骇。乃卒。官为收掩羽林凶强者八人斩之。不能穷诛群竖,即为大赦,以安众心,有识者知国纪之将坠矣。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张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B.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C.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D.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是各部的最高职位。
B.方伯,“方”则“正”也,“伯”同“霸”,文中意指当时张彝横霸羽林,与《陈情表》中“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之“伯”意迥乎不同。
C.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D.羽林,取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为皇帝之护卫。后代禁卫军常有羽林之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彝坚守孝道,为当世所称道。他不乘坐车马,从平城到家乡一千多里路步行送葬,累得容貌消瘦憔悴,守丧超过礼节的规定。
B.张彝为政有方,宽容对待罪人。他治理陇右,革除旧俗,受到百姓的爱戴;建造寺院,囚徒到寺院工地上干活,不再受皮鞭棍棒等刑具的拷打。
C.仆射高肇想要娶公主为妻,却遭到公主拒绝。在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污蔑陷害得到公主婚约的同列张彝。
D.张彝改革官制,触动军人利益。他提出武人不能担任高贵官职,导致军人冲进家门报复,两个儿子或烧死或受伤逃亡,自己也未能幸免。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
(2)彝清身奉法,求其愆过,遂无所得。见代还洛,犹停废数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人也。伯父2喜,吴吏部尚书。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丧,以孝闻。同郡顾荣与乡人书曰:“士光气息裁属,虑其性命,言之伤心矣。”后察孝廉,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辟为祭酒,寻补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疾不拜。预讨华轶功,封平望亭侯,累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太兴元年,迁太子詹事。时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晔以清贞著称,遂拜侍中,徙尚书,领州大中正。明帝即位,转光禄勋,迁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加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壸为领军将军。以平钱凤功,进爵江陵伯。帝不豫,晔与王导、壸、庾亮、温峤、郗鉴并受顾命,辅皇太子,更入殿将兵直宿。遗诏曰:“晔清操忠贞,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既委以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成帝践阼,拜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百人,常侍如故。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峻平,加卫将军。给千兵百骑,以勋进爵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咸和中,求归乡里拜坟墓。有司奏,旧制假六十日。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驳曰:“晔内蕴至德,清一其心,受托付之重,居台司之位,既蒙诏许归省填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远。愚谓宜还自还,不须制日。”帝从之,晔因归。以疾卒,时年七十四。
  (节选自《晋书·卷七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B.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C.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D.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物,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B.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C.诏书是古代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遗诏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
D.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践祚就是封建帝王在重大日子登上阼阶主持祭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晔早年有良好名声。先获察孝廉,后被镇东将军司马睿召为祭酒,因讨伐华轶被封为平望亭侯。
B.陆晔作为江南士族名士,德高望重。历任东晋元、明、成三朝,见证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为成帝托孤重臣之一。
C.陆晔才干超群,深受皇帝信任。与王导等人一同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被加职散骑常侍、录尚书事。
D.陆晔举动方正。不因苏峻等人的凶暴行为而动摇变节;而苏峻亦因陆晔在江南有很高名望而不敢加害,而让他留守建康留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
(2)既蒙诏许归省填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远。

同类题5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①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作《黍离》诗。②石燕,《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小题1】找出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
A.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B.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通过松楸荒冢,残宫禾黍来表现金陵的衰败景象。
C.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D.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的由盛转衰。
E. 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