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②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③多。
不寝听金钥④,因风想玉珂⑤。
明朝有封事⑥,数问夜如何?
【注】①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②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③九霄:在此指高耸入云的宫殿。④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⑤珂:马铃。⑥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妙在 “将题劈头写尽”,虽无一字有题,却又字字点题,独具匠心。
B.诗歌颈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其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所见所闻,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C.尾联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
D.诗中前两联写景,景中含情,流露出收复京师官复原职的喜悦,后两联写诗人彻夜不眠,担惊受怕,担心叛军卷土重来,勾勒了出一个略带不安牵挂封事的忠勤为国的诗人形象。
E. 诗歌叙述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小题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07 09:0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C.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也是深夜的景色: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D.前六句展现了诗人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的形象。
【小题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B.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C.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D.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