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② 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小题1】在以下选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对比的手法,描写出了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万木经受不住寒气侵袭,快要摧折,而梅花却能凝结了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生机。
B.颔联中“一枝”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C.颈联中“递”是说梅花的香气随风四溢;“窥”则着眼梅花的外貌,描绘了禽鸟发现早梅时那种无所谓的态度。
D.尾联一语双关,表面上是祝愿梅花明年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实则是诗人表明自己也要像梅花一样傲然,不再如世俗之人一般执着功名利禄。
E.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借物喻己,含蕴深藉,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
【小题2】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哪些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2 08: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①黾勉:勉力,尽力。②兴尽方下山: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时,忽忆友人戴安道,当即登舟往访,经夜始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小题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出游西山,偶然忆起隐居的旧友,不辞辛劳前往拜访,不料到门不遇,叩门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
B.诗人拜访的这位朋友,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他住的地方、房间的摆设以及作者对他的生活的推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远离尘嚣、宁静淡雅的高士。
C.此诗虽是写拜访友人,但我们从行文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本人的性格特征,他应是一位喜爱山水、乐慕清净、豁达潇洒的高雅之人。
D.最后两句,化用王子猷访戴安道的典故,意在强调拜访友人尽兴后才下山。诗人未与朋友见面,但胸怀旷达,说自己已经领悟到清净妙理,不必等他回来。
E.寻访隐逸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少见,此诗的新巧在于虽写不遇,但把隐逸者的生活和性格展现无疑,又借写不遇,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雅情趣,老题材写出了新意。
【小题2】请结合全诗,梳理诗人的心境变化历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 “娘今何处? 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竞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股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 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人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 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邾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于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节选自《反经·忠疑》)
【注】①邾,古国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之则疏,誉之则亲 毁:破坏
B.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 悖:谬误
C.人有伤之者曰 伤:中伤
D.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 累:妨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知其然耶  其谁不食
B.为甲裳以帛   乐羊以我故
C.不若以组    若私其亲
D.于杯则亏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官为甲必以组
(邾君)命有关的官吏制作甲裳一定要用丝带连缀
B.窥面于盘水则圆
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圆形完整的
C.所自窥之异也
自己能看出水中面影的区别罢了
D.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小题4】下列诗句阐释的哲理和作者的观点“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接近的一项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②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小题6】本文对“听言”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的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