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判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中用“多”字写出“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诗人沉重的心情;用“独”字写出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B.颔联正面呼应题目“对雪”,暗示了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积雪风回,借这样的景写出了混乱而又充满危机的社会现状。
C.“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D.“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小题2】本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3 02:1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①
,南浦清江万里桥
②
。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③
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三城戍:三城的堡垒。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桥名,在当时作者寓居成都的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B.颔联“海内风尘”既表明了当时的时局状况,同时也道出了诗人“涕泪”沾襟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C.颈联写出了诗人直至老病之时仍无丝毫功绩于朝廷,通过自嘲的方式讽刺批评了朝廷未能举贤任能的现实。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本想“极目”以遣怀,却不料触动了对国事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 全诗以“野望”为题,借诗人在郊外放眼所见的景况,来抒发感时伤怀的情感,呈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小题2】全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注】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扣题起兴,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诗人的思绪。
B.第二句使用反问,既写出了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也写了自己满怀的乡愁。
C.颔联,紧承首句之 "风""月"二字,实写悠扬宛转的笛音在风中传播,虚写明月映照关山的景象,实虚相生。
D.颈联,通过写在中宵月明之际,胡骑听了这支曲子就会北归,听了武陵曲就想南行出征,侧面描写出笛音的感染力。
E. 全诗运用烘云托月,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
【小题2】请简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发潭州
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
②
才未有,褚公
③
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北归洛阳途中。因时局动荡,北归无望,诗人漂泊于湘江一带。②贾傅:即西汉贾谊,曾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③褚公:初唐时书法家褚遂良,因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颔联的意思。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伤神”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公安县怀古
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②
。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小题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②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③
。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②三城戍:岷山三城的堡垒,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三联皆对仗工整,不同于常见的中间两联对仗,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扣题中“望”字,视角由近及远:从终年积雪的岷山、重兵驻防的三城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
C.颔联的“海内风尘”指战乱,切合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相关的“万里桥”。
D.尾联最后点出深沉的忧虑: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E.此诗前三联写“野望”,由向内审视转为向外观察,尾联才指出由这一变化的原因,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2)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请概括。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杜甫(712-770)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