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   起
白居易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注】①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鬈或冠的长针。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③濯: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晚起”是本诗的描写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
B.首联紧扣诗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
C.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审核清楚。
D.颈联写诗人喜欢喝酒,案卷一审完,就坐着小轿外出喝酒,酒醉后乘着小船兜风。
E. 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冠缨。
【小题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请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07 09:3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听琵琶,兼简①长孙司户②
白居易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③真珠钿撼铃。
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④。
如言都尉⑤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
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注①简:书简,此处用作动词,写信,②本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期。③写:倾泻。④醒醒:悲苦貌。⑤都尉:这里代指西汉名将李陵。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由本诗的题目可知,诗人是在春天里听奏琵琶,触动情怀,写下这首诗,并把它寄给长孙司户,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绪。
B.首联先不写琵琶演奏,而是从真珠玉铃发出的叮当清脆的声音写起,意在用它们美妙动听的声音与琵琶声做比。
C.颔联中“商风”是指秋风,琵琶弹奏的声音令诗人想到秋风吹动树木枝叶的飒飒响声,形象地写出了琵琶音调的悲凉。
D.颈联诗人由琵琶伤感的乐调联想到李陵深陷匈奴而思念京城和远嫁的王昭君厌弃边地的历史事实,进一步突出了乐调的悲切凄苦。
E. 尾联中“迁客”指遭贬谪的官员,这里指诗人自己,诗人一听到琵琶演奏就愁肠欲断、不忍再听,只是因为自己身处被贬谪的境地。
【小题2】古人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妙在如音在耳、如奏在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描写音乐时就用了多种技法来增加效果。本诗与李诗相比,二者在描写音乐时所用技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纵笔(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注释:①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至儋州(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此为其一。②杪秋,晚秋。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诗第一句点明自己晚年境遇:疾病缠身,衰老已至,倍感寂寞。
B.苏诗第二句写自己因饱经风霜而发须皆白,但仍保持喜悦的心情。
C.白诗第一句写了深秋时的景象:树临寒风,秋风萧瑟,红叶凋零。
D.白诗第二句中的“长年人”意为“年长之人”,与“杪秋树”对仗。
【小题2】“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这两句借树喻人,下列诗句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临江仙》)
B.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小题3】“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和“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中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