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送孟东野序》,完成下列小题。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词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元结、李白、杜甫,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取材于《古文观止》)
【注】①孟郊(751—814),字东野,中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送给他。②韶:中国古乐曲。产生于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舜时代乐舞。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趋也,或梗之 梗:阻塞
B.其志弛以肆   肆:放纵
C.李翱、张籍其尤也 尤:优异
D.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信:信用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草木之无声   唐之有天下
B.其皆有弗平者乎 而使自鸣其不幸耶
C.其于人也亦然   然亦未尝绝也
D.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声清以浮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人因为心中不平而鸣的一组是
①其沸也,或炙之   ②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③人声之精者为言   ④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
⑤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⑥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和世间万物一样,都会因不平而鸣。
B.历代的仁人志士只会用精美的文辞表达内心感受。
C.作者认为孟郊的诗与李翱、张籍相比,还有差距。
D.作者用少量笔墨写到孟郊,其实是对他进行批评。
【小题5】文中提到“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这里的“六艺”是指儒学六经,即《诗》、《书》、《礼》、《乐》、《易》、___________。“六艺”也指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学问和技能,即礼、乐、射、御、书、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3 08:0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道也 师:学习
B.是故贵无贱     无:无论,不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许多人
D.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 不知东方既白
B.则群聚笑之     到则披草
C.为惑也,终不解矣 皆出于此乎?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握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小题4】运用对比论证是《师说》说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请结合第二段中的划线句,写出构成对比的句子(原文),并分析这组对比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②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 参:参透
B.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借助,利用
C.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学生
D.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需要
②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輮为轮     作师说贻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已  其闻道也亦先
C.蚓无爪牙利 句读不知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4】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B.不耻相    师:老师
C.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小题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斯天下之民至焉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小题3】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心焉耳矣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4】下列划线的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道之不传也久矣B.七十者帛食肉
C.外连横而诸侯D.假舟楫者,非能
【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圣人之所以为圣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欲人之无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作《师说》以笑大方
D.吾从而之   孔子郯子
【小题7】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小题8】把以下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