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鳣,即鳣鲔:zhān wěi一种鯉鱼;发发:b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②杜酒,即杜康酒;张梨,见《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之子”即这人、这位先生,诗歌开篇便道“之子时相见”,可见诗人与“张氏”已经很相熟了。
B.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鹿吃着青草,呦呦鸣叫-----颔联化用诗句虚写张氏居所景象,寓情于景。
C.“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含蓄蕴藉,又不失风趣、轻灵。
D.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要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极言主人的情重。
E. 本诗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诗歌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密合无间。
【小题2】后人评鉴此诗时,认为最后一句“归醉每无愁”应改为“归醉每应愁”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24 10:0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八首(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同时,“孤城”“落日”也营造了一种悲凉氛围。
B.“每依北斗望京华”是全诗的纲领。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可见其思乡之切;“每依”则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令人悲慨。
D.诗人老病一身,漂泊他乡,体病伏枕的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通通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的秋景冲淡了。
【小题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