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秋夜
罗 隐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B.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C.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
D.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E. 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小题2】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27 10: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杂说

罗隐

珪璧之与瓦砾,其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虽丝粟玷纇,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无用者具体之恶,不以为非。

亦犹镜之与水,水之于物也。泓然而可以照,镜之于物,亦照也。二者以无情于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镜之性也刚而健。柔而婉者有时而动,故委照者或摇荡可移;刚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质。

(注释)①珪璧:一种玉器。②丝粟玷纇:丝粟,细小。玷纇:瑕疵,缺点。③阜积甃盈:阜,山。甍,井。④具体:全体。

【小题1】第一段以“珪壁”比喻 ,以“瓦砾”比喻
【小题2】对“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瓦砾,即使堆积如山,人们不会非议它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这不能妨碍它无用的本性。
B.那些瓦砾,虽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嗤笑它的本质,就在于知道这不能改变它无用的事物。
C.那些瓦砾,虽说堆积如山,人们不会指出它的本质瑕疵,是因为知道这不能损害它无用的本性。
D.那些瓦砾,纵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嘲讽它的本质缺点,就在于知道这不能伤害它无用的事物。
【小题3】分析第二段中镜与水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概括两段文字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各小题。
鹦鹉
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 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罗隐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去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中。诗人劝慰: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
B.诗人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因为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C.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的人工喂养,更加鲜红艳丽,巧言善语,深得主人的怜爱。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D.这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曲,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讥讽辛辣,力透纸背。
【小题2】这两首诗词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