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鹿门山
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峴。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①,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②。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注) ①庞德公: 汉名士,建安中,携妻子登鹿门山,隐居在此,鹿门山因而谓之“圣山”。②偃意: 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
【小题1】此诗为怀古诗,诗中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缅怀之情。(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小题2】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自然”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01 03:0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别友人①
唐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陈诗中“青春明月初”写眼前之场景,描绘出春夜隽永,明月高悬的美好,扣诗题“春夜别友人”,是实写。
B.陈诗颈联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C.孟诗首联写诗人落第后的景象,门庭冷落,车马稀少,“寂寂”虚实兼写,既表现门庭景象,又表现诗人心情。
D.孟诗颔联中借“芳草”代指诗人济时用世的志向,为追寻志向而与襄阳故人离别,与下文“知音世所稀”呼应。
E. 两首诗作者同为唐人,同写别情,均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使得别情的抒发含蓄蕴藉,涵咏不尽。
【小题2】这两首诗离别时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作者不再追求仕进,甘愿淡泊,志在归隐的情感。
B.颔联具体回忆了为官失意的缘由,其中含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通伯乐的委屈。
C.尾联中的“虚”字既写出了院落静夜的空寂,也表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落寞。
D.本诗语言看似浅近、明白如话,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语涉数意,悠远深厚。
【小题2】“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一联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之物,作者缀以 “催”“逼”二字,则情感尽出,下列诗句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  )
A.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B.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小题3】本诗与下面王维的《终南别业》均为归隐之作,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二者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