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垠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日《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熏,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入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B.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C.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泗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D.既至渭同/卿言太子如何人/运同/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颂是
A.豪右,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B.通籍,文中指记名于门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挂在宫门外,可以进出宫门。
C.开皇五年,文中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开皇”指年号。年号纪年法始自汉武帝,历代沿用,年号后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
D.崩,古代专指帝王之死。《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卒,大夫死曰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5】【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梁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美他,编列他的晶行事迹写进《孝义传》。
B.乐运刚强正直,不徇私情。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受到武帝嘉奖: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他,他都没有答应,因此招致郑洋的记恨。
C.乐运敢于犯颜直谏,获得皂帝赏识。武帝不修德政,糊涂凶暴,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皇帝虽大怒,但终被其感动,不仅没杀他,反而称他为忠臣。
D.乐运素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
【小题7】【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
(2)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1:40: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任。炯固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所,或遽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酧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者。
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侯,邑五百户。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
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
高祖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中丞如故。以母老表请归养,诏不许。文帝嗣位,又表乞归。诏答曰:“寻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得所,并无废也。”
初,高祖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文帝闻之,即日举哀,并遣吊祭,赠侍中,谥曰恭子。
(节选自《陈书·沈炯传》,有删改)
【注】①酧:同“酬”。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炯固辞以疾 固:坚决
B.当时莫有逮者     逮:匹敌
C.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 婴:缠绕
D.魏人甚礼之 礼:以礼相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 荆州与国邻接
C.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乃更牵往他所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B.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C.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D.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炯善写文章,文才斐然。王僧辩打败宋子仙后悬赏重金寻找沈炯,后来王僧辩所需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
B.沈炯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侯景之难时,他不受宋子仙高官的利诱和死亡的威胁,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D.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按内容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小题5】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
(2)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①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王维 钱起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美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②。 调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③。

(注)①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②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③巘:yǎn,山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B.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
C.“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虫鸣犬吠,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D.“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2)钱诗“山月随客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主人“兴不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B.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3)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李翱《杨烈妇传》(节选)

(注)①爨:烧饭。②蜚:通“飞”,蜚箭,即飞箭,流矢。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将陈州 盗:偷盗。
B.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济:成功。
C.侃率之以城 乘:巡视。
D.有蜚箭于侃之手     集:聚集、集中。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力不足,死,职也 若不阙秦,将取之
B.于是,召胥吏、百姓庭    吾每念,常痛骨髓
C.得吾城不足威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D.刺史上侃功 夫晋,何厌
【小题3】下面几句话,全都表现杨氏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①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②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⑥杨氏至兹犹存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⑤⑥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叛军攻城,大敌当前时,项城县令李侃和妻子杨氏当机立断,率领百姓共同抗敌,最终保全了项城。
B.当李侃不知所为时,杨氏头脑冷静,劝丈夫带头守城。
C.杨氏为发动百姓,晓之以理,许之以利,并且亲自为军士做饭,激励了大家的斗志。
D.叛军败走的原因除了项城人民的英勇抵抗外,还因为损失了主帅,军中无主,失势而逃。
【小题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2)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