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
皇甫曾
流萤与落叶,秋晚共纷纷。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
离人见衰鬓,独鹤暮何群。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
【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观秋景而触发伤感之情,在诗中选择了大量秋天典型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流萤”“落叶”“雨”“独鹤”等。
B.诗歌的颔联中动静结合,以月光秋雨中捣衣的声音烘托出凄清迷离的秋意,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诗中的“离人”与“楚客”其实都指的是诗人自己,这两个词直接表现了诗人中年被贬之后背井离乡的悲苦境遇。
D.本诗语言清淡,通俗平实,例如首联直写秋景,虽平白如话,但秋意已浓。时人评价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
【小题2】本诗与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3 12:0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题。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永初二年,庆之除.殿中员外将军,又随伯符隶到彦之 北伐。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初戍 钱塘新城,及还,领淮陵太守。领军将军刘湛知之,欲相引接,谓之日:“卿在省年月久,比 当相论。”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不负以此仰累。”大明三年,司空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率众讨之。诞遣客沈道愍赍书说庆 之,饷以玉环刀。庆之遣道愁反,数以罪恶。庆之至城下,诞登楼谓曰:“沈公,君白首之年, 何为来此?”庆之曰:“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甚耳。”庆之塞堑,造攻道,立 行楼土山并诸攻具。诞饷庆之食,提挈者百余人,庆之不开,悉焚之。诞于城上投函表,令 庆之为送。庆之曰:“我奉.制.讨贼,不得为汝送表。”每攻城,庆之辄身先士卒。上戒之曰:“卿为统任,当令处分有方,何须身受矢石邪?”自四月至七月,乃屠城斩诞。庆之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又 有园舍在娄湖,庆之一夜携子孙徙居之,以宅还宫,悉移亲戚中表于娄湖,列门同闬焉。中兴 身享大国,家素富厚,产业累万金,奴僮千计。再献钱千万、谷万斛,以始兴封优近,求改 封.南海郡,不许。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上逼 令作诗,庆之日:“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 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庆之叹曰:“故是昔时 沈公。”时诸沈为劫首者数十人,士民悉患之。庆之诡为置酒大会,一时杀之,于是合境肃清, 人皆喜悦。
(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沈庆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 l 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B.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C.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D.上尝欢饮/普令群臣斌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意思是“除去旧职”。文中说沈庆之除去殿中员外将军之职,与赵伯符跟随到彦之北伐。
B.奉制,指接受天子的命令。古代帝王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和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
C.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为“中表”。
D.封,即分封.这种制度始于西周,后世继承。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臣宿将。.封地所有者拥有这块土地上的税收、征兵等权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庆之不逢迎,拒绝拉拢。领军将军刘湛很欣赏他,说他在台省任职很久了,想要推荐他,沈庆之认为自己会有机会调动官职,严肃地拒绝了。
B.沈庆之不贪心,拒绝腐蚀。他率军讨伐竟陵王刘诞,刘诞派沈道愍来劝说他,并送他玉环刀;沈庆之拒收其礼,;并斥责了刘诞造反的罪恶。
C.沈庆之不惜命,身先士卒。尽管己是白首之年,但在攻打广陵城的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以至于皇帝都告诫他应以指挥为重,不必上阵冒险。
D.沈庆之不吝啬,大方捐赠。他拥有娄湖宏大的园舍,享受大型封国,家产丰厚,奴仆甚众,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能慷慨解囊,多次捐献钱谷,数额巨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耳。
(2)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无名擒盗
牛肃【唐】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直黄金千镒,公主纳之藏中。岁余取之,尽为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摘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其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白之。”尉白其故,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无名曰:“请与君求见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天后许之。无名戒吏卒:“缓,则相闻。”
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曰:“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
(选自《太平广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公主纳之藏中   纳:收下
B.君可先入白之   白:禀告
C.无名戒吏卒     戒:告诫
D.可踵之而报     踵:亲自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尽为盗所将矣/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B.尉喜,请其方/其人居远未来
C.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吾尝跂而望矣
D.今者更不追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判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B.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C.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D.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苏无名有“擒奸擿伏”之能的一组是
①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
②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
③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
④无名戒吏卒:“缓,则相闻。”
⑤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⑥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
A.①④⑥B.①②③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武则天要求的三日破案,下放至吏卒游徼这一级,限一日破案否则死罪。作品一开始便营造了案情严重,紧张急迫的气氛。
B.苏无名料定这伙人会在清明节后的寒食节这天,借出城扫墓之机取走藏在棺中的赃物。可见,寒食节是破案的关键时间节点。
C.作者善于抓住读者对侦案故事的好奇心理,巧妙的运用设置悬念、引而不发的艺术手法,丝丝入扣地叙写出破案的过程。
D.本文并未对胡人的作案时间、手法,以及苏无名如何判断胡人所窃是太平公主之物作出解释,但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
(2)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
(3)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累迁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尝读书见吾丘子,遂归侍养。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
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曰:“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太学助教。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义,常召问焉。后以疾卒。
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注)①吾丘子,即丘吾子,春秋时孝子。②长史:古代职官名,将军的属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B.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C.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D.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C.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深经历坎坷,侍亲至孝。他在避难时,宁愿自己挨饿,也要送食物给继母;平乱后,他归乡负土筑坟葬父。
B.樊深一生好学,至老不渝。年轻时,他负书出门拜师,孜孜不倦地讲习《五经》;年老时,仍书不离身,分秒必争,不懈学习。
C.樊深学识渊博,但不被认可。他解说经书,常常广征旁引汉、魏以来诸家学说,学生不能领悟,人们都在背后讥讽他。
D.樊深精通经学,涉猎广泛。他撰写了诸多解经著作,流行于世,也对史学、文字学、阴阳学等领域有所了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2)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