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太傅东海王越闻其名,辟为掾,任达不拘,寻坐家僮取官稿除名。越寻更辟之,转参军事。鲲以时方多故,乃谢病去职,避地于豫章。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以讨杜弢功封咸亭侯。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鲲不徇功名,无砥砺行,居身于可否之间,虽自处若秽,而动不累高。敦有不臣之迹,显于朝野。鲲知不可 以道匡弼,乃优游寄遇,不屑政事,从容讽议,卒岁而已。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礼之。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陛下明鉴。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及敦将为逆,谓鲲曰:“刘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侧之恶,匡主济时,何如?”对曰:“隗诚始祸, 然城狐社鼠也。”敦怒曰:“君庸才,岂达大理。”出鲲为豫章太守,又留不遣,藉其才望,逼与俱下。初,敦谓鲲曰:“吾当以周伯仁为尚书令,戴若思为仆射。”及至都,复曰:“近来人情何如?”鲲对曰:“明公之举,虽欲 大存社稷,然悠悠之言,实未达高义。周顗、戴若思,南北人士之望,明公举而用之,群情帖然矣。”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己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敦既不能用,内亦不悦。军还,使之郡,涖政清肃,百姓爱之。寻卒官,时年四十三。敦死后,追赠太常,谥曰康。子尚嗣,别有传。
【注】①端委:礼服,指穿着礼服。②城狐社鼠:狐狸在城墙上打了一个洞便住在里面,老鼠在土地庙里打了个洞也住在里面。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己
B.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己
C.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己
D.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章,为南昌的古称,隋朝罢豫章郡,置洪州。王勃《膝王阁序》中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写就是这一地名的演变。
B.母忧,指母亲去世。在古代也可用“丁内艰”“失恃”指母亲离世,而“丁外艰”“失怙”则通常称遭逢父亲丧事。
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多指代太子。文中称明帝在东宫见谢鲲,可见明帝此时身份还是太子。
D.陛下,对帝王的尊称。由“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而来,同时“联”可为帝王的自称,“黔首”“黎元”也可作为帝王的谦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鲲随性洒脱,多才多艺。他有见识,但并不怎么注重修饰威严的仪表,喜欢《老子》《易经》,能啸歌,也善于弹琴。
B.谢鲲不求功名,不重操行。他处世在可与不可之间摇摆不定,虽然他自己处世好像同流合污,但是行事并不连累他的高洁。
C.谢鲲不同时事,自甘隐逸。他认为当时正是多事之秋,曾辞去官职,到豫章避乱:对王敦叛逆的行迹,他无心匡正,只是优游岁月,直到去世。
D.谢鲲正言作答,犯颜直谏。他认为刘魄不过是依仗他人为非作歹而已,周顗、戴若思该出任期廷要职,这些都触怒了王敦。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之举,虽欲大存社稷,然悠悠之言,实未达高义。
(2)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4:1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力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志字允恭,谯国谯人,魏陈思王植之孽子也。少好学,以才行称,夷简有大度,兼善骑射。植曰:“此保家主也。”立以为嗣。后改封济北王。
武帝为抚军将军,迎陈留王于邺,志夜谒见,帝与语,自暮达旦,甚奇之。及帝受禅,降为鄄城县公。诏曰:“昔在前世,虽历运迭兴,至于先代苗裔,传祚不替,或列藩九服,式序王官。选众命贤,惟德是与,盖至公之道也。魏氏诸王公养德藏器,壅滞旷久,前虽有诏,当须简授,而自顷众职少缺,未得式叙。前济北王曹志履德清纯,才高行洁,好古博物,为魏宗英,朕甚嘉之。其以志为乐平太守。”志在郡上书,以为宜尊儒重道,请为博士置吏卒。迁章武、赵郡太守。虽累郡职,不以政事为意,昼则游猎,夜诵《诗》《书》,以声色自娱,当时见者未能审其量也。
咸宁初,诏曰:“鄄城公曹志,笃行履素,达学通识,宜在儒林,以弘胄子之教。其以志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志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请归寻按。”还奏曰:“按录无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帝曰:“古来亦多有是。”顾谓公卿曰:“父子证明,足以为审。自今已后,可无复疑。”
后迁祭酒。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藩。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朝之隆,其殆乎哉!”乃奏议曰:“今圣朝创业之始,始之不谅,后事难工。自羲皇以来,岂是一姓之独有!欲结其心者,当有磐石之固。夫欲享万世之利者,当与天下议之。秦魏欲独擅其威,而财得没其身;周汉能分其利,而亲疏为之用。此自圣主之深虑,日月之所照。事虽浅,当深谋之;言虽轻,当重思之。志备位儒官,若言不及礼,是志寇窃。知忠不言,议所不敢。志以为当如博士等议。”议成当上,见其从弟高邑公嘉。嘉曰:“兄议甚切,百年之后必书晋史,目下将见责邪。”帝览议,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于是有司奏收志等结罪,诏惟免志官,以公还第,其馀皆付廷尉。
(选自《晋书》,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选众命贤,惟德是与
A.甚矣,汝之不惠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戍卒叫,函谷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戴若思,广陵人也。若思有风仪,性闲爽,少好游侠,不拘操行。遇陆机赴洛,船装甚盛,遂与其徒掠之。若思登岸,据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机察见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器如此,乃复作劫邪!”若思感悟,因流涕,投剑就之。机与言,深加赏异,遂与定交焉。若思后举孝廉,入洛,机荐之于赵王伦曰:“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清冲履道德量允塞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诚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也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伦乃辟之,除沁水令,不就,遂往武陵省父。时同郡人潘京素有理鉴,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与语,既而称若思有公辅之才。以讨贼有功,赐秣陵侯。帝为晋王,以为尚书。中兴建,为中护军,转护军将军、尚书仆射,皆辞不拜。发投刺王官千人为军吏,调扬州百姓家奴万人为兵配之,以散骑常侍王遐为军司,镇寿阳,与刘隗同出。帝亲幸其营,劳勉将士,临发祖饯,置酒赋诗。

若思至合肥,而王敦举兵,诏追若思还镇京都,进骠骑将军,与右卫将军郭逸夹道筑垒于大桁之北。寻而石头失守,若思与诸军攻石头,王师败绩。若思率麾下百余人赴宫受诏,与公卿百官于石头见敦。敦问若思曰:“前日之战有余力乎?”若思不谢而答曰:“岂敢有余,但力不足耳。”又曰:“吾此举动,天下以为如何?”若思曰:“见形者谓之逆,体诚者谓之忠。”敦笑曰:“卿可谓能言。”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至是,乃说敦曰:“周顗、戴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众,近者之言曾无愧色。公若不除,恐有再举之患,为将来之忧耳。”敦以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若思素有重望,四海之士莫不痛惜焉。贼平,册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曰简。

(选自《晋书•戴若思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清冲履道/德量允塞/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诚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也/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
B.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清冲履道/德量允塞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诚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也/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
C.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清冲履道/德量允塞/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诚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也/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
D.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清冲履道/德量允塞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诚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也/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爵,即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爵仅次于伯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B.祖饯,古代出行时举行祭祀祖宗的仪式以求平安,称“祖”,摆酒宴送行称“饯”,即现在所说的饯行。
C.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杰出的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进行评定后所加的称号。
D.赠,即追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若思很有指挥才能,曾得到陆机的赏识和举荐。年少时他带领同伙抢劫了陆机的船只,指挥同伙时有条不紊,陆机赞赏他,与他交谈一番后结下友情。
B.戴若思才华横溢,曾多次被举荐,后因功加官进爵,先是被陆机推荐给赵王司马伦,后又得到潘京举荐,被称为“宰相之才”,之后再因军功加官进爵。
C.戴若思两次辞去任命,备受朝廷关注。先是赵王任命他没去赴任,后来朝廷任命他也没去赴任;他领命镇守寿阳,皇帝亲临军营表达慰问之情。
D.戴若思受命平叛,却被叛贼杀害。王敦叛乱,他奉命回兵镇守京城平叛,朝廷 军队战败后,他不惧安危去见叛军首领,最后被叛军王敦杀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机察见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器如此,乃复作劫邪!”
(2)敦以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密言:臣以险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课文内容,要求背诵,故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 “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
注释:①醮:女子嫁人。②游夏:子游 (言偃 )与子夏 (卜商 )的并称。两人均为孔子学生,长于文学。见《论语 ·先进》。
【小题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暇讲学忘疲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诏征太子洗马   实狼狈
C.密祖母年高 臣供养无主
D.后卒家。 州司临门, 急星火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
B.而憎疾从事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李密以孝闻名,因为有才辩,得到了同门师兄弟 的称赞。
B.《陈情表》情真意切,感动了晋武帝,晋武帝答应了李密的请求。
C.刘氏去世,守丧期满后,李密再一次被迫做了太子洗马。
D.李密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但因小人诬陷,所以没有实现。
【小题4】《晋书·李密传》客观直陈,《陈情表》却措辞委婉。表述不同,蕴意不同。《晋书·李密传》中“母何氏醮”,在《陈情表》中则表述为_________。这样的表述是为了_________。《晋书·李密传》中“少仕蜀,为郎”在《陈情表》中则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表述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