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力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1 11:49: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成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曰:“濬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濬为益州刺史, 濬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勤封美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馀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寻拜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溶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溶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溶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汉代二千石为中央政府机构列卿及州郡牧守等。另有中二千石、比二千石、真二千石。三国、两晋、南北朝因之。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后成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为传说中我国最早的书籍。“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高辛、唐、虞之书。
C.“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如“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D.“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志向远大。他曾在盖房时,在自家大门前留有几十步宽以备容下长戟幡旗的仪仗,受到众人的嘲笑。
B.王濬严明法令。王濬任巴郡太守时,因张弘杀害益州刺史皇甫晏,被调任广汉太守。他将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
C.王濬工作得力。武帝谋划讨伐吴时,他受命造连舫大船,巨船周围以木栅为城墙,竖起高台,开通向四方的大门,船上可以骑马往来。
D.王濬敢于进谏。武帝谋划伐吴之事时,朝廷百官都劝皇帝不要讨伐吴国,王濬力排众议,上疏皇帝分析利弊得失,力主伐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
(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B.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C.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D.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夷狄,古代称西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
B.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如《陈情表》中的“当侍东宫”。
C.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D.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做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
B.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
C.江统识微见远。虽然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他建议朝廷宜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虽此论不被接纳,但后来他却深得当时人信服。
D.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
(2)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华已见。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乙)(左思)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棻入宫,移家京师,乃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

……

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节选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注)①讥訾:嘲讽。②敛衽:整理衣襟,表示恭敬③伧父:晋南北朝时,南人讥讽北人粗鄙,蔑称之为“伧父”。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乃著作郎张载(_____________)(2)思自以其作不班、张(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梁以此奇籍B.恐以人废言
C.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D.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
【小题4】乙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和第二段内容形成了呼应,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通观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左思《三都赋》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之子也。十岁而,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庭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B.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C.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D.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此曲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名曲之一。
B.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人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C.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也可分为上谥和下谥。上谥即表扬类,如“文”“康”“终”等。下谥,即批评类,如“炀”“灵”“幽”等。
D.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嵇绍十岁而孤,是说他十岁时就没了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B.嵇绍刚正不阿。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C.嵇绍忠诚报国。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D.嵇绍敢于直言劝谏。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或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威谏伐吴,浚乃上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数千人/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
B.“变节”和苏轼的《方山子传》“稍壮,折节读书”一句中的“折节”同义,都是“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的意思。
C.“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意思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D.“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古代相关词语不少,如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浚志向远大。曾在盖房时,在自家大门前留有几十步宽的空间以备将来容纳长戟幡旗,受到众人的嘲笑。
B.王浚精通治理,恩威并用。任职广汉时因施恩深得百姓依赖;任职益州时,又因施威使异族不得不归顺。
C.王浚工作得力。武帝谋伐吴时,他受命大造连舫大船,巨船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开通向四方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王浚敢于进谏。武帝谋划伐吴之事,但朝廷百官却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力主伐吴。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