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
韩 愈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
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蘋?
(注)①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论佛骨事反对崇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改近地安置,为袁州刺史,途径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②绮罗春:酒名。③江总:南朝陈大臣、文学家。④虞翻:吴人,因直言获罪,孙权贬之交州。骨相屯:两汉三国相术中的骨相说风行;屯,艰难、困顿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再逢梅柳新”是写作者两次路过留居张端公处,蕴含感激之情。
B.诗的第二句扣题点明“别”意,践行之酒“醉”而未散,可见依依难舍之情。
C.诗中两次用典,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一写作者自比虞翻,意味丰富。
D.第七句说张端公的政绩已被上奏,不久会被朝廷征拜至朝。这可能是咏别诗的常见客气话,无需拘泥地理解。
E. 全诗以“留别”为诗眼,联联直写别事,联联皆含深情,作者感谢之意,张端公不舍之情,相得益彰,温馨动人。
【小题2】请赏析本诗颈联“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05 10:0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浮屠文畅师序①
【唐】韩愈
①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②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②浮屠师文畅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请。解其装,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
③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官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
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④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注】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春,时韩愈在长安任四门博士。浮屠,此指僧人、和尚。②扬子云,即汉代杨雄,著名儒者和辞赋家。
【小题1】与第①段划线句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墨名儒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远离他;儒名墨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推荐他。
B.墨名儒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将他驱赶:儒名墨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将他引荐。
C.儒名墨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将他驱赶;墨名儒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将他引荐。
D.儒名墨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远离他;墨名儒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推荐他。
【小题2】在韩愈着来,文畅身为佛家子弟却喜欢向儒家学者们请教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学”的一组是
①浮屠师文畅喜文章 ②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③是故道莫大乎仁义
④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 ⑤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 ⑥知而不为者,惑也
A.①③⑤B.④⑤⑥C.③⑤⑥D.②③⑤
【小题4】第③段举鸟兽之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清代张裕钊曾说“退之为释子作赠序,内不失己,外不失人”,意思是韩愈既能明确自己的主张、立场,又能不失礼于人,结合③④两节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感二鸟赋并序

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呃,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  阴:水的北面
B.不干戈耒耜  识:知道,懂得
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
D.出国门而东 骛:奔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仰望天子之光明    险远,则至者少
B.反得蒙采擢荐进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盍求配古人 辇来
D.惟得之不能 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作者的经历以及此时的心境等内容,表明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集稀罕之物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员到处搜夺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皇帝的宠幸。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生存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想像鸟那样“蒙恩而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菜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

同类题3

古诗文阅读
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贻之。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词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眘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自于《韶》以鸣    假:借助。
B.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也 尤:突出。
C.东野之于江南也 役:戍边。
D.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浸淫:渐近;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孟郊野始其诗鸣 作《师说》贻之
B.周衰,孔子之徒鸣之    师道不传也久矣
C.郁于中泄于外 小学大遗
D.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古 不拘于时,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认为人生遭遇归结于天命,孟郊、李翱、张籍三人“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是天意所决定的,故他们位高不可喜,位低不可悲。
B.本文论证层层推进,从“物不平则鸣”的道理开始论述,接着从自然到社会,列举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最后论证“人也亦然”的观点。
C.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不愧是论说文中的佳制。
D.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3)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