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
韩 愈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
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蘋?
(注)①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论佛骨事反对崇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改近地安置,为袁州刺史,途径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②绮罗春:酒名。③江总:南朝陈大臣、文学家。④虞翻:吴人,因直言获罪,孙权贬之交州。骨相屯:两汉三国相术中的骨相说风行;屯,艰难、困顿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再逢梅柳新”是写作者两次路过留居张端公处,蕴含感激之情。
B.诗的第二句扣题点明“别”意,践行之酒“醉”而未散,可见依依难舍之情。
C.诗中两次用典,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一写作者自比虞翻,意味丰富。
D.第七句说张端公的政绩已被上奏,不久会被朝廷征拜至朝。这可能是咏别诗的常见客气话,无需拘泥地理解。
E. 全诗以“留别”为诗眼,联联直写别事,联联皆含深情,作者感谢之意,张端公不舍之情,相得益彰,温馨动人。
【小题2】请赏析本诗颈联“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05 10:0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李翊书(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①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②,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③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④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⑤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注】①蕲:同“祈”,求,希望。②遂:长得好。③距:距同“拒”,抗拒,此指批驳。④肆:放开  ⑤亟:屡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蔼如:和蔼温顺的样子
B.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说:同“悦”,喜欢
C.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肖:像
D.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劝:劝告
【小题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惟陈言之务去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D.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小题3】下列对韩愈文学主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文同学道、做人是不可分的,道德是文章的源泉,只有从思想与道德修养入手,文章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B.在散文写作中,作家内在的精神力量(气)是文章气势的源泉和语言文字的主宰,气盛则文章的句式长短、声调抑扬自然适宜。
C.写文章不能沿袭别人的意思与词语,要做到“陈言务去”,因此必须在形式上雕琢藻绘,刻意求工。
D.“养气”的过程是艰苦的,不能希望速成,不能投合世俗,不能贪求私利,即使在相当成熟后,从思想到行动也要坚守原则。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2)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 愈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于此。情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怜焉。愈再拜。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命十有九日    凡:总共。
B.犹足以于此 方:相比。
C.情辞蹙  隘:狭隘。
D.亦惟少怜焉 垂:上施于下,赐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 今其智反不能及
B.然后呼而望也 及其所既倦
C.以蹈穷饿之水火     徘徊斗牛之间
D.阁下亦闻而见之矣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之前已向宰相呈书,但等了十九天都没有得到回复,他感到惶恐却又不敢“逃遁”,只能再次上书。
B.韩愈自比为“蹈水火者”,认为在身边的哪怕是与自己有仇怨的人,自己也会大声呼救,以此表达期望被提拔的急切心情。
C.有人对韩愈说宰相之所以不提拔他是因时机不对,韩愈巧用比喻逐层剖析,运用强烈的反问语气,驳斥了这种观点。
D.韩愈信中自认为比得上“盗”“管库”一类的人,期望宰相能够不拘一格提拔自己,情辞恳切、不卑不亢。
【小题4】用“/”给文中字体加粗的部分断句。
有 观 溺 于 水 而 爇 于 火 者 有 可 救 之 道 而 终 莫 之 救 也 阁 下 且 以 为 仁 人 乎 哉 不 然 若 愈 者 亦 君 子 之 所 宜 动 心 者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2)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监察御史。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我事,毋庸杀。置之帅所。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即推门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即与众出君。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生变,即击君以死。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注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    ②轹蹙:欺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月余(____________) (2)或收瘗之以(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幽州将父子继续( )
A.连续不断 B.继承延续 C.接替前任    D.阻断后继
(2)且生变( )
A.估计 B.预料 C.忧虑 D.欺骗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诏即为御史    即击君
B.置帅所 有诏以君还
C.必其帅告此    之选于军中.
D.囚其帅 范阳人义归之.
【小题4】把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第①段中“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第②段对张彻形象的刻画十分传神,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