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请指出诗歌中有哪些意象?
(2)试简要分析上面这首诗歌中“蓑笠翁”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9-24 07:1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
B.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烦:厌烦。
C.根拳而土易 易:更换。
D.字而幼孩  字:养育。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B.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其莳也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项是(    )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④不害其长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①②③B.③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树木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B.第三段文字重点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对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在“爱”民,其实是在害民。
C.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D.作为寓言体的传记,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第二段文字重点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树“硕茂”的原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3)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呆。其隙也,则花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土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研棒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B.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D.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故以此称。
B.箕踞,古人常席地而坐 , 坐时两脚叉开,呈簸宾状,所以称“宾踞”。
C.引觞满酌中的“觞”和《醉翁亭记》中的“觥筹交错”中的“觥”“筹”都是古代的盛酒器。
D.文中的“造物者”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意思一样,都是指大自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的“意”是由贬滴引发出的情栗之感,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异曲同工。
B.文中“过、缘、研、焚”四个动词领起的短句,节奏紧密,体现了作者发现西山之美后急于游赏的心情。
C.作者将“特立”之西山赋予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宏远大的志向,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的完美结合。
D.为了表现西山的高俊挺拔之貌,作者运用了比照映衬手法。如以“数州之土壤”来衬托西山的高峻挺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同类题4

游黄溪

柳宗元

晋,西适寸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永最善。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齶。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立祠。后徙近乎民,今祠在山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选自《柳河东集》)

(简注)
①黄溪:又名黄江,位于今湖南省零陵县东70里,在九疑山西,源出湖南省宁远县北阳明山的后龙洞,北至祁阳县,汇合白江水,注入湘江。②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辖境相当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地。③其缺者:指缺花叶。④揭(qì)水:擦起衣服,涉水而行。⑤黛蓄膏渟(tíng):这句形容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水停止不流。⑥峻流:湍急的流水。⑦颏(kē)颔(hàn)龂(yín)齶(è):形容石头高低不平的形状。颏,下巴尖。颔,下巴。龂,齿根肉,即牙龈。齶,同“腭”,上腭。⑧大冥:川名。⑨余,黄、虞之后也:王莽擅权摄政后,曾说王姓是黄帝的后裔、虞舜的嗣息(见《汉书·王莽传中》)。⑩“故号”句: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平帝死后,王莽摄政,尊其女为皇太后。王莽立新朝,改其女为安定公太后。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称为“黄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与汉断绝(见《汉书·外戚传下》)。⑪后稍徙近乎民:谓黄神祠先建在他的潜居处,后来在靠近村民处改建今祠,即上文所说“由东屯南行六百步”处。
(阅读指要)
这篇游记记述作者游览黄溪所见到的奇丽景象。记述黄溪之美,主要围绕黄神祠、初潭、第二潭而展开的,着重描绘潭水溪石,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后半部分记有关黄神的传说,意在说明黄神祠的由来,能使所写山水增添色彩,也使文章内容更显得丰厚。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________) (2)永之治百里(________)
(3)不可状(________)  (4)民安焉(________)
(5)后徙近乎民(________) (6)今祠在山溪水上(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晋 ③死乃俎豆之,立祠
②死方俎豆     ④既归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小题3】简述文章第二段中游览黄溪的路线。着重描写哪几处?
【小题4】简答题:文章在描摹黄溪初潭的美景时,写了哪几幅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2)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培塿:小土堆。
【小题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小题3】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小题4】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5】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