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小题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东风送我经过楚城,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小题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7-06 05: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孔子曰:“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圜,斫雕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以政     导:引导
B.上下相遁     遁:欺瞒
C.其职矣     溺:沉迷
D.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免无耻 斫雕为朴
B.法令治之具 言道德
C.破觚而 隋炀帝岂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小题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